“恐怕将来我们只能在外国人建的电影院看外国人拍的电影了。”广州一位自称“放了20多年电影”的影院职工与记者聊天时这么表达他对未来的担心。
也许他的看法过于悲观,但实际上,中国电影市场的开放,随着今年1月《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等最新法规的实施,已经是箭在弦上,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行业看来并没有做好迎接这个巨大的挑战的准备。而对内的开放,则相对轻松多了,资金门槛、审批手续
都要简单一些,因此,一大批民营企业也踏进了电影市场。可以预见,一场电影业的“三国”好戏已经开演。
“国际院线”呼之欲出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2003年7月12日,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与上海永乐影城成立合资影院“永华影城”,总投资2850万元人民币,永乐和时代华纳分别持股51%和49%;
同年10月,华纳与上海电影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全国合建10座“上影华纳影城”,预计总投资3亿元,营业后可带来2亿元年票房收入,这些影院将全部加入联合院线。而华纳至少已经获得其中2座影院51%的控股股权。
与此同时,华纳与广州方面达成了在广州建一家多厅影院的原则性协议。2004年1月17日,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与大连万达集团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3年内将其定名为华纳万达的国际影院开进全国30个城市。首批进驻城市包括天津、大连、沈阳、杭州、武汉等。
这是华纳公司的一系列动作。其实,华纳并非第一个吃螃蟹者。早在2001年6月,柯达就与上影集团合资成立影院,不过是作为特批项目出台的。
此外,还有韩国好丽友集团和世界第三大院线的美国LOEWS公司,他们也将与新影联院线合资建立不少于5家新的多功能影院,其中外资占75%股份,中资占25%股份,好丽友和LOEWS各占37.5%股份。据说,每家投资将达2500万元。而根据华影南方院线的说法,他们“一直在与美国3大院线公司商谈合作”……
其实,合资是国外企业一种无奈的选择,“我们希望绝对控股,就是希望掌握经营权和运营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技术和理念运用于中国市场。”韩国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按照目前的规定,这种想法当然不现实,但随着开放的深入,这一天迟早必将到来。
香港电影也在扩张
相对于国外大企业,香港的电影企业亲和力要高一些,毕竟都是自家人,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目前可以占到75%的股份,这意味着他们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不过,他们的步伐不算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广东。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掌管着当地最好的电影城的香港嘉禾集团是一个典型,看来是想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他们去年与深圳华润合作的豪华多厅影城是他们进入内地的重拳,据说目前还在珠三角其他城市寻找合作伙伴。香港的寰宇也一直与广东的院线保持联系,时机成熟应该会有所动作。
不过,香港的电影企业优势并不明显,片源上的竞争力,没有人能跟美国人抗衡。
民企“攻城略地”
除了外资攻势外,中国国内的民间资本攻城略地的步伐也日渐紧密。
其中浙江横店集团是个典型。2003年7月,横店集团以1600万元竞得杭州电影公司39%股权;2004年1月初,他们又与广东珠江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签订合约,取得40%的股权。随后,横店集团又与江苏盛世亚细亚院线有限公司重组为“江苏盛世横店亚细亚院线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从500万元增至2000万元。
而在广州,由音响企业CAV全资经营的飞扬电影城是广州第一家由民营资本经营的电影院,自去年开张以来,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让人对它的前途格外看好。去年放映《黑客帝国3》,该影城的票房成绩已进入全国票房前八名,今年放映《指环王3》,其票房成绩更是高居全国第三名。最近,飞扬影城更是双喜临门,4月,它通过了国家广电总局的有关资格审核,成为广州继中华广场电影城之后的又一家五星级影院;5月1日,影城进一步扩张,多达五个厅,共1400多个座位,电影品种也极大丰富,集数字电影、胶片电影及3D立体电影于一体。CAV的下一步还有更大动作,它将进一步和广东华影南方院线、正佳广场合作,兴建正佳电影城,目前有关协议已正式签署,未来的正佳电影城将多达12个厅,预计今年年底开张。广州影界名人赵军说:“以银幕的数量来计算应该是比较科学的,现在中国每年会新增银幕超过100块,这说明中国的电影业正处在脱胎换骨的时期,民企打造高级品牌影院成风,而且也确实非常成功,实际上,许多民企品牌影院的效率比打着国际品牌名号的影院还要高,效益还要好。所以我非常看好中国国内资本进入影院,面对国外的大企业,不必慌张。就像手机,刚开始全是国外品牌,现在中国市场上的手机70%都是国内品牌。”
左图:广州第一家民营影院——飞扬电影城
知名公司中信文化不但图谋进入电影市场,而且也自信地把目标锁定为全国1/4的票房。中信文化董事长李博伦透露,公司最终目标是要在全国的主要城市,预计投资18亿元人民币,建立150家至200家电影院。投资将首先瞄准上海、浙江、江苏这些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下一步是北京及广东。中信文化将与美国国际卫星服务公司组建一家投资建设电影院的公司,由其提供技术系统传送电影。与此同时,中信文化还将与3至4家内地私营企业,组建另一家合资公司负责电影发行工作。把电影院线当作连锁店一样运作经营,将可能带来中国电影业新的运作方式,也会带来电影院线的重新洗牌。
民企的势头,绝对不容忽视。
自身壮大是根本
外资影响中国市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外国影片抢占中国的电影院及音像制品、互动点播市场并主导网络播映,钳制中国制片业;二是投资改造和新建高级影院、输入国外院线管理模式和经验,控制放映业;三是外国制片人投资中国影片或与中国合拍影片,同时以高酬金吸引中国优秀影人与其签约,构筑人才堡垒。
制片方面,哥伦比亚公司一举投拍了《英雄》、《天地英雄》、《夕阳天使》,网罗了张艺谋、何平这样的中国顶级导演,姜文、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这样的中国顶级明星及舒淇、莫文蔚、赵薇等新生代明星。目前,好莱坞几大制片公司基本全部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迪斯尼、哥伦比亚、华纳在北京设有办事处,上海有派拉蒙、米高梅和环球的代理公司,20世纪福克斯公司所在的福克斯新闻集团在北京也设有总办事处。
业界人士的分析认为:最可能防守成功的,就是电影院,按照目前的速度,中国大城市的影院将在几年内完成新布局,到了外资能自由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恐怕已经没有多少施展的空间了。
中国电影发行局市场处负责人毛羽的看法则截然不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面临的最大的“狼”并非来自国外,自身的壮大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问题。
毛羽认为,市场的开放对职能管理部门是一场真正的考验,但入世后面对的问题不是职能管理部门有多大动静就可以解决的,电影局在不断地试图变革机制以适应市场变化,但要从根本上搅动几十年来形成的中国电影市场,这条探索的路走得十分艰难。
以电影局力推的单拷贝交易为例,这种交易形式的存在本是为给各级公司经营自主权,从而打破发行渠道的垄断,但很快就式微。第一届福州交易会正值“五元风暴”在全国劲刮,参加交易的人最多,最后成交的35毫米拷贝共有178个;第二届参加电影单拷贝交易会的却只有20多个人,极其冷清;第三届武汉交易会卖了18个35毫米拷贝。为什么单拷贝交易越来越难?毛羽说,福州交易会上,有两家影院合买了2个拷贝,花费仅5万元,创造的票房达90多万元,但后来他们不敢再买单拷贝了,因为受到当地电影公司的威胁,说是再去买单拷贝就不给他们大片的拷贝。
跨地区院线的建立也非常艰难,因为每个地方的文化部门首先都要保护自己辖下的公司。就算在本地,要成立新的院线也极其艰难。据介绍,目前除武汉市电影公司的院线得到了省文化部门的批文认可外,各地想成立第二条院线的举动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以这样的市场跟外国大院线公司竞争,能有戏吗?
链接
外资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法律依据:
2003年9月28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务会议通过了《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的关键性条款是: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以下简称合营外方)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同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以下简称合营中方)设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新建、改造电影院,从事电影放映业务。
第三条外商不得设立独资电影院,不得组建电影院线公司。
第四条外商投资电影院应当符合以下条件:注册资本不少于600万元人民币;中外合资电影院,合营中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不得低于51%;对全国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市中外合资电影院,合营外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75%;
针对港澳地区的附加条款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允许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以合资、合作的形式建设、改造及经营电影院。允许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拥有多数股权,但不得超过75%。文/本报记者阙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