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 央视第11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非职业组)决赛已经曲终人散。本届比赛引起的关注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这是因为赛制上引入了淘汰制等新的形式,使比赛更加扣人心弦。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比赛中也出现了“选手唱着评委的作品参赛难以避嫌”等“三大硬伤”。这些“硬伤”的存在,使比赛的公正性打了折扣,也在观众及业内人士中产生了种种争议。大赛尘埃落定之际,记者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选手唱着评委作品参赛
本届比赛中较突出的“硬伤”之一:选手唱着评委的作品参赛。比如评委徐沛东、李海鹰、张千一等,他们常常要为那些演绎自己作品的歌手打分。屡屡出现这种场面,观众自然就会考虑这样的问题:他们能够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情打分吗?徐沛东说,他其实很不希望歌手拿着他的作品参赛。他尽管在给分上总是抛开个人情面,严格按艺术要求打分,但总是觉得有些别扭。尤其歌手没有很好地唱出他的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时,他心里会非常难受。
徐沛东是本届比赛通俗唱法评委组组长,因为身份的特殊,观众似乎可以相信他有觉悟“按质给分”,但这并不能保证其他评委就不会有一点“私心杂念”。所以,从一个全国性大赛的严谨性上讲,不能仅仅依赖于评委的觉悟,而应该从制度上规范大赛的各个环节。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以后的比赛中就应当推行“回避制度”,即某评委的学生参赛或有选手唱该评委的作品,那么这位评委就应当回避,不能担任评委工作。在这一点上,央视应严格把关。
素质考核占的分值偏高
歌手大赛加入综合素质考核,引起很大争议。反对者认为国际任何声乐大赛没有考什么综合素质的,央视歌赛是专业性比赛,考的就是演唱水平;支持者则认为,很难想像一个综合素质不高的人能唱好歌。本届比赛中,在根据“塑造了保尔·柯察金人物形象”等3个限定条件来判断答案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问题时,一位在读研究生的选手没能回答出来。李准感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大学生喜欢的文学名著调查中排在第3位,研究生答不出来不应该呀。”评委金兆钧认为,文化素质是要强调的,应该让选手了解更多的东西。
记者采访中得知,多数人对素质考核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同时也有人提出改进意见。评委李谷一说,应给选手一个复习大纲。她认为,全国歌手大赛相当于一次“高考”,往往会影响选手一生的命运。给他们一个素质考核的复习范围应该是合理的。本届比赛素质考核占了1分,无论是选手还是观众,都觉得偏高,黎信昌等评委对此也持相同意见。他们认为素质考核定为0.5分比较合适。客观地讲,选手答对一题,不应出现扭转全局的局面;答错一题,也不应严重影响总分,这才比较正常。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唱得不理想的选手因素质考核得了高分而获奖,不能不说是个意外,这个意外让一些歌手与大奖擦肩而过。
“自己人”带头鼓掌影响评分
历届歌手大赛现场都有观众观看,现场的观众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人是当晚不参赛的选手,另一部分是大赛征集的声乐爱好者。本届比赛中,多次出现一个队的选手在台下“带头鼓掌”的镜头,“自己人”为同伴吆喝。监审组多次出面制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批评这种举动会误导评委打分。只不过电视机前的观众看不到这样的镜头。
“自己人”带头鼓掌的现象令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赛现场可不可以不带观众?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如果只有选手和评委面对面,就会减少其它的干扰,这是有利的一面;不利的是现场没有观众,场面“好看”的程度就差一些。而一些选手则坦言,如果央视歌赛特别强调场面好看,突出观赏性,就冲淡了声乐比赛本身的艺术性,是对选手的不公平。青年歌手大赛是一道盛宴,不仅是一种视听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央视在这方面应当听取各方意见,更科学地运作。南京日报记者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