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新京报》:作为这个项目的策划之一,同时也设计其中一个作品,从你的角度看小型公共建筑对一个城市意味着什么?
艾未未:小型公共建筑就是城市的细节,好比是衣服上的纽扣或者边角,对于一个城
市和普通市民来说,它们是和生活品质直接有关的东西。这次论坛关注小型公共建筑,第一次把这个概念提出来,我觉得小型公共建筑首先要满足社区的需要,为市民提供娱乐休闲的空间,其次在建筑艺术、文化形态上也有深远的东西。比如今天我们对于日本、德国的感受就来自日常使用他们设计生产的日用品,同样,今天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一个虚构的名词,我们有能力和理想提供自己的设计和产品给世界。所以我们的这个计划对于普通人、对于社区有实际的意义,同时也是国际性的设计实践,一方面是和国外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把我们的设计推向世界。
《新京报》:那你觉得北京、金华这些城市有什么好的公共建筑吗?你觉得中国城市面貌未来会向好的方向改变吗?
艾未未:大部分建筑确实很差,但是正在发生变化,比如我注意到一些卫生间、书店等公共空间的品质都有提高。但是我无法判断未来,人们一直试图判断未来怎么怎么样,但是从一个时代到一个时代总是处于变化中,我只是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做一些事情。
《新京报》:但是你在艾青公园中的设计似乎并不注重和普通人的交流,热天在你设计的那个光秃秃的广场并不好受。
艾未未:我在那个设计中更注重的是使用了当地的石头,同时那些柱子也让一个大广场有了一个迷宫一样的小空间,孩子在里面玩耍会觉得有意思。另外一方面,设计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对于广场有多大面积,政府、规划都有一些要求,我必须按照不同要求来处理不同的问题。
《新京报》:你个人既是艺术家,又从事建筑设计、艺术策划,你觉得在这个项目中———更广一点说在目前的城市化过程中———你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艾未未:我是对多方面的事情都有兴趣的人,我不是建筑师,也没有兴趣做个建筑师。在这个项目中我在政府和建筑师之间发挥的是沟通作用。金华市政府有超前的思想来进行这个计划,让建筑师和艺术家做出特殊产品———建筑———来体现城市文化,我觉得不仅是向往和兴奋,而这个活动对于社区和建筑艺术的特殊重视无疑将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的活力所在。本报记者周文翰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