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部艺术作品,找准定位有时比艺术质量本身更重要。昨晚,中国儿艺经过修改加工之后的音乐剧《香格里拉》在中国儿童剧场再度公演,虽然多媒体与舞台实景的重叠不乏新意,藏文化的神秘意蕴也令人神往,但该剧之前宣称的儿童与成年人都能接受的受众定位似乎并不明智,对于孩子而言,该剧的精神实质过于晦涩,而对于成人来说,某些情节又存在逻辑关系不合理的硬伤,二度打磨的《香格里拉》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修改空间。
当透明的多媒体幕布上投射出飘动的蓝天白云,金孔雀的形象缓缓浮现,低沉的法号由远及近,朝拜的信徒匍匐前行,很显然,创作者为这样的开场下了不小的功夫,作为戏剧,这样的开场不可谓不成功。但既然是音乐剧,观众的兴奋点就不仅仅是精美的布景和服饰,甚至连演员的表演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可如果让观众回忆对剧中哪段音乐或舞蹈印象最深时,恐怕很少有人能脱口而出,对于一出音乐剧,这样的反馈实在难以令人满意。而演出结束后一位观众对该剧戏剧结构的疑问或许很有代表性,“前40分钟我没有搞清楚人物关系,看到结尾,我甚至不清楚香格里拉究竟是什么。” 文/本报记者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文化旁白
没有好剧本国产音乐剧难以找到“香格里拉”
人们对音乐剧的创作有这样那样的理解,但谁也不会否认优秀音乐剧是由剧本、音乐、制作和产业操作几个主要元素所组成。音乐剧名作《西贡小姐》的创作初衷来自制作人在机场看到一对恋人分手时的感人情景,由此产生联想,生发出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而《香格里拉》的故事来自传说,但生发出的故事并没有太多感人肺腑的情感因素,于是这个“香格里拉”在剧中就只能是个梦想。
音乐剧制作与产业化运作是成功的关键,但所有成功的因素都是建立在剧本与音乐感染观众的基础之上。没有剧本与音乐感动观众的前提,再豪华的制作和商业运作都是徒有虚名。再者,人们了解了优秀音乐剧的制作经验之后发现,但凡出名的音乐剧,从创作那天起,就必须建立在产业化的基础上,从剧本的策划到音乐的完成,再到演员的挑选,最后制作和市场运作,一体化的操作才能使音乐剧做到长演不衰。这才是音乐剧行业中的“香格里拉”,而现在的《香格里拉》确实离中国音乐剧的目标相距较远,中国音乐剧还需努力。文/本报记者 伦兵 作者: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