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今日,年度首部灾难大片《后天》将在全球同步首映。昨日的试映会上,层出不穷的灾难镜头确实震住了观众,但突出的特效同时也衬出影片情节单薄及心理描写不足,使一些影迷评价:缺少回味。
过往几年,《龙卷风》、《山崩地裂》、《完美风暴》和《垂直极限》等灾难片“小兵立大功”,在我市都取得了百万元的高票房,《龙卷风》和《垂直极限》的票房高达160多万元,还一度使攀岩、极限运动成为城中热门话题。与这些影片相比,《后天》的偏重点略有不同:全面反映与水有关的灾难,且受灾地区由一域一峰变成了更广阔的北半球。
对于不惜重金砸出的特效,观众看得十分领情。空间站、水文站、格陵兰,几个不同的角度简洁交代了“变天”的征兆,然后是新德里的雪、伦敦的豪雨、东京的巨雹和纽约的滔天浪墙,各式各样的水落上地表,各处酿灾。接着,情节猛然推进,空间站的宇航员观察到“暴风雨之眼”,误闯入“眼”中的直升机燃油即刻冻结。坠机的飞行员打开舱门,刚呼吸了两口空气,白气未散,便活活冻死。严寒之下,北半球迅速“回归”冰河纪,灾难达到顶点。
最令人称绝的灾难场景在第二次“暴风雨之眼”来时。极寒的空气迅速下坠,刚才还在猎猎作响的美国国旗转眼成为冰块,残存的建筑也像过电一样立时披上一层冰凌衣。冰追在主角的脚后跟上,刚关上门,门外就成为冰窟,门就染上冰的死色。被这幅灾难景象“吊”住的观众不由自主地感觉“越看越冷”。
但另一方面,不少观众称,《后天》对人的描写远不如《龙卷风》和《垂直极限》等“前辈”——它既没能表现出灾难给人心带来的极度恐惧,对人与灾难抗衡的情节也缺少渲染,所以心理感受上并不十分紧张。
灾难来得快极,影片用许多细节展现了其骤发性和席卷一切的破坏性,但正因受灾者被迅速淹没、即刻砸死、急冻而亡,观众无由感受那种完全无能为力的惊恐,只好当是在看西洋镜。
影片中与灾难对抗的基本上是父亲和儿子两组人马。父亲在冰原中赶往儿子被困的地方,自然对他比较仁慈,他牺牲了一位同伴,自己连伤都没有受,他丰富的探险知识及使用登山镐的技能给观众留下了微弱的印象。先因洪水、后因急冻而困在图书馆里的儿子,对抗灾难的主要方法是生火和保暖,其间还培育了一段纯真恋情。在唯一一次危及生命的船上历险中,凶猛的狼群也没能追上他的脚踵。与看《龙卷风》中风追着人跑、《完美风暴》中船员们使尽解数与浪搏斗、《垂直极限》里登山频频遇险等场景比起来,观众的心离嗓子眼的距离要远得多。
影片显然贯穿着编导对现行环境政策及官僚主义的批判意图,但诸如美国总统“感谢第三世界国家的慷慨援助”等台词,听起来突兀多于亲切。(记者翟晓林)
本报独家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