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2.sina.com.cn/ent/2004-06-17/1087432692_r6ai_F.jpg)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2004年,一个叫刀郎的人以无法阻挡的势头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歌手。
一个唱新疆歌的33岁汉族人,岑寂多年藉藉无闻之后,完全没有借助任何商业宣传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唱片卖出了几百万张,是最近10年来的唱片销量之冠。
一个真正民间本能、自发、口耳相传造就出的流行。
“这是对中国唱片业、传媒业一个极大的讽刺。”乐评人、媒体人王小峰如是说。王小峰
乐评人,专栏作者,记者,网络音乐论坛版主。
1967年生。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现供职《三联生活周刊》。
涉足音乐评论多年。最早的摇滚乐拥趸,多年欧美流行音乐研究与介绍者(曾与章雷合作主编160多万字的《欧美流行音乐指南》),近年来越来越关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
第一次听刀郎,是半年前,在北京,一个老同学的车上。同学是个念旧的人,毕业十余年后仍是只在开车时听校园民谣。但是去过一回新疆之后,换成了刀郎。
很不敏感,当时并不以为意。以为那只是一个人在怀念新疆———有的时候人就会这样,莫名其妙地对一处偶然到达的异域产生近似乡愁的情感。
直到那天,一个远在纽约求学的朋友和一个同一屋檐下办公的同事,在同一天里前后脚地问我:“听过刀郎的歌吗?”才意识到对上面那件事自己可能解读错了关键词。这时,已是6月,打开门探出头去,才发现刀郎的声音早已经扫荡了大街小巷,即使是在北京。
“如果某些歌曲被发廊或是服装店认可播放的话,那基本上就是深入民心了。”再加上满大街出租汽车司机师傅的录音带卡座,刀郎此番流行来得不由分说、不容置疑。
每一次的流行背后都有一张世风民情的脸,至少,是某一时段下文化的镜像。上周六,北京某报整版刊出《满街刀郎让唱片界神经绷紧》,表达了对此现象的看法一种。旋即在网上招致刀郎迷火攻,争论自此上演,不少发言都相当情绪化。
这样的时候想请人谈刀郎,王小峰说:“我最合适。”5月底,王小峰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的《当彭丽媛遇上刀郎》,做了京城媒体解析“刀郎现象”的开篇。他也是报道出刀郎唱片销量大概数字的第一人。紧随其后,或严谨个案分析,或放言轻松调侃,他又有三篇谈“刀郎流行”的文章见诸《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到网上搜索“刀郎”,目力所及几乎所有关于刀郎的报道里,无一例外全有引用自他的话。
“全中国的乐评人里只有我在写刀郎。”在听说了有些媒体因为刀郎被北方主流媒体关注而发出“这是中国流行音乐听者的悲哀……这些曾经推动和经历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乐评者和从业者,在到达了一定年龄后,无一例外地走向了倒退”的慨叹之后,上周日晚面对记者,王小峰把这句话说得很大声。
13日晚10点,在后海临水而居的一处酒吧跟王小峰谈刀郎。露天的座位,于是周边各处、各种现场演奏的乐声做了我们谈话的背景。我们的采访至午夜方散,其间不断有背着吉他的流浪歌手走过来问“要不要点歌”。
“他们中间,说不定就有几个刀郎!”王小峰指着他们的背影对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