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白先勇不必人人都懂昆曲
昨日与刘梦溪讲座“昆曲之美”
本报报道 提前十分钟开讲到踊跃举手提问,再到排队等待白先勇签名,昨天下午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和中国艺术院刘梦溪研究员在三联书店讲座“昆曲之美”,吸引了百余位读者。
三联书店二楼多功能厅右侧,摆放着青春版《牡丹亭》十大幅剧照,美轮美奂的彩色、黑白剧照仿佛让人听见昆曲那咿咿呀呀的唱腔。不到两点,摆放的几十把椅子就坐满了等着听讲座的读者。晚来的读者,分散在两边站着,有的甚至坐到剧照搭起的屏风后面的书架上,只要能听到,看不见站着也行。
虽年近古稀,但昨天白先勇神采奕奕,谈起《牡丹亭》兴致盎然,兴起时甚至用手比划甩水袖的动作。白先勇讲这次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是在台北,第二站是在香港,第三站是在苏州。“三个地方的反应很有意思。在台北,经过了将近20年推广昆曲,台湾有很多年轻的昆曲爱好者,所以演出盛况空前的结果也是我们心中期望到的。到了香港,因为那是说粤语的地方,我不知道昆曲是否能被接受。没想到在香港是一样的热烈。在苏州的演出也大大出乎我的预料,2000个座位的礼堂,涌进2500多人,走道上都挤满了。演出中,观众一看到主角一有传情达意的戏就鼓掌。”通过这几个地方的演出,白先勇说千万不要低估年轻人的审美水平。
接下来的时间,白先勇和刘梦溪谈了古典文化传承的问题,也详细谈了此次《牡丹亭》的演员磕头拜师、剧本缩写过程中的小故事。白先勇认为昆曲不可能、也不需要变成大众文化,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看得懂昆曲,而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必须要有本民族的精英文化,是有教育的意义。“西方有通俗的演出,但大学中也有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是作为基本教育的。戏剧是动态的,应该让年轻人更容易吸收、更加理解本民族的文化。”
有一位女大学生提问白先勇:“古老的艺术走进校园,走进生活的时候,更多地加进了现代元素。但有的时候弄得不伦不类,让我们感到不是美,而是感到对古典文化没有信心,与古老的艺术断代了。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古典文化传承的必然阶段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认真倾听提问的白先勇在那个女孩提问时曾发出“嗯”的声音表示赞同,他回答说:“古今中外这四个字怎么结合,是不容易的,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做青春版《牡丹亭》,首先定下来的表演方式应该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把传统的、最精髓的表演方式留下来,就一个字———雅。但是在舞台设计上是用21世纪观众的审美观设计,不过用的颜色是中性的灰色,很简单的,不去干扰演员的演出。因为昆曲的美学主要是抽象、写意、抒情、诗画的,我们按照这个美学去设计我们的一切,只是利用现代的舞台把一个传统的戏剧放在上面,让它的生命焕发起来。”白先勇说,他看到那么美的昆曲,感觉好像回到家了。
摄影/本报记者黄亮
作者:陶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