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陕西作家陈忠实因获茅盾文学奖而名声大噪供图/Photocome
西影集团将把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搬上银幕,据投资方透露,该片将投资1500万元,剧本预计8月完成,争取9月开机。导演王全安正忙于踩景、看演员,招兵买马。至于演员的选择,有传言说可能由姜文、余南来担纲。作为一部有深远影响的作品,《白鹿原》此次改编,对导演和编剧的要求实属不低。原著人物近百个,也没有一个连续完整的故事主线,电影如何处理这些难题?文学和电影表现的方法不同,一部100分钟左右的
电影怎样展现原小说的精髓?记者就此话题,分别致电采访了作者陈忠实与编剧芦苇,虽然剧本并未完全定稿,但根据眼下改编的大致轮廓,两人进行了一场“背靠背”对话。
关于风格:
陈忠实:电影如何保持原作的神秘色彩?
芦苇:电影自有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原作描写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历史,是一幅中国农村斑斓多彩的画卷。陈忠实认为拍电影难度大,首先就在于整部作品神秘气氛的营造,这也是原作的风格所在。电影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电影如何能保持原作的神秘色彩?编剧芦苇说:“我是根据电影改编规律创作的,在尊重原作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戏剧性。原作中时间跨度大,有将近100个人物出场,我将故事浓缩,删节了枝节人物,增加悬念感。我认为故事性的增强是电影必需的,故事与神秘色彩的营造并不矛盾。”芦苇表示:“改编时我按照原作的叙述顺序开始,主人公六娶六丧,这种开篇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色彩,预示着一种不祥的命运,一种悲剧性的结局。”另外,芦苇认为陈忠实在创作中借鉴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同样在电影中有相对的表现语言,他说:“魔幻现实主义交织幻觉于现实中,又不
失真实,本身带有浓烈的神秘色彩。”
关于“白鹿”:
芦苇:只是一个神秘符号
陈忠实:这是个技术性问题
原作中的神秘之源就是白鹿精灵,芦苇认为:“改编剧本对白鹿的展现很关键,‘白鹿’不仅是当地人的一种迷信,它也是一种隐喻,它是一个象征的神秘符号,不仅寄寓着作者历史的诗情,同时也寄寓着属于主人公白嘉轩这一代农民的向往和憧憬。”《白鹿原》是利用这一民俗文化中精彩的内容创造出一个神秘的世界,而白鹿是这种神秘氛围经营的关键。陈忠实说:“这是个技术性问题,现在电脑动画的水平很高,应该不成问题。另一种可能是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白鹿,只让观众去想象。”芦苇认为另一个表现难点是神秘人物朱先生,“因为这些神秘人物的存在,使得白鹿原世界才更有灵气有血肉。”
陈忠实虽然对于电影改编不过问,但他明确表态:“如何改编都没问题,我只关注电影是否把两代人精神与心理的波折准确表现出来,这是改编的基本原
则。我的《白》书仍然属于现实主义范畴。只有尊重我作品的精神,人物的命运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编剧芦苇说:“原作是一个以神秘气息作氛围,以神秘人物为主体,以神灵出没为贯穿,最终是烘托出民族文化为底蕴的世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这一世界的核心。白鹿原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史,而主人公白嘉轩有一种精神,‘白鹿精神’就是一种生存精神,一种生气勃勃的代表,他是一个‘正义力量的化身’。我在改编时就力求体现出古老土地在新生文明中的那种阵痛,这才是原作的精髓。”
关于性描写:
陈忠实:性描写不应该成为关注点
芦苇:剧本中性描写并未缩水
《白鹿原》作品发表之际便引起一片争议之声,看好的一方强调,其厚重的思想内容,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对中国农村史诗般的描写,无疑是近年来独一无二的,即便有大量的性描写也是一种真实的描写,丝毫无损于小说的艺术特色。不看好《白鹿原》的一方认为,大量赤裸裸的近乎下流的性描写会造成一种误读。对于此次改编,芦苇说:“我完全尊重原著,并没有减少原作中的性描写部分,小说开篇就有性描写,对性的展现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电影有它自己的表现方式,尤其是国内电影对性展现的尺度就有它的限度,我在改编剧本时就将其缩水,拍摄时候效果就展现不出来了。”对于编剧的这种意见,陈忠实表示:“性描写只是一种手段,它是为表现人物而服务的,不应该成为拍摄中关注的问题。”
作者:李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