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剧本《十面埋伏》是如何写成的?作者对拍摄出来的电影怎么评价?作者与张艺谋之间的关系如何?
·胡鹏·
7月16日,张艺谋的武侠巨片《十面埋伏》将在全球公映。7月初,根据同名电影剧本创作的小说《十面埋伏》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小说同样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武侠爱情故事,充满了诡计与阴谋。围绕电影的种种传闻,针对小说的创作轨迹,记者近日采访了电影的编剧、同时也是小说的作者李冯。
《十面埋伏》:
大唐盛世的《无间道》
记:7月16日《十面埋伏》即将公映,你的同名小说也提前半个月发行。此前你有没有看过影片?作为编剧,你对它如何评价?
李:我已经看过影片了。我对这片子很满意,主要是跟剧本比较。我对这个故事太熟悉了,所以我看的时候就和普通观众不一样。我觉得它比剧本发挥得更有想像力。剧本一般是写人物的性格、关系,而到现场拍摄之后,会有很多部门工作,加上导演的指挥,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很多地方要大大超出剧本的描写,所以比剧本更出彩。
记:影片看过后,你对主要演员怎么评价?
李:章子怡在《英雄》中戏分很少,《十面埋伏》中成为主角,空间很够,文戏武戏还有一些内心冲突(都不错)。她还要挑战性地去演一个盲女。
记:你连续担任了《英雄》与《十面埋伏》的编剧。有人评价两部影片除了时间紧紧相连外,连人物设置都有相似之处。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李: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两者差别是很大的。《英雄》剧本完成以后,大家还有工作热情。(当时)我们也不知道《英雄》拍出来反响会怎样,我的想法是先不管它,继续往下做(新戏)。后来讨论就想从爱情的角度入手,把爱情变成一个重点,与《英雄》比就会变得比较写实,要把爱情的全过程写一遍,侧重于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下的感情变化。
记:正如你刚才所说,张艺谋也是这样阐述两部影片的不同:“《英雄》是讲侠的精神、侠的哲理;《十面埋伏》就是讲爱情。”你是如何在剧本中将这一主旨体现出来的?
李:首先要把基本的人物搭配好,他们在一开始是一个什么情况,隐藏着什么情况,背后隐藏着什么身份。在戏进行过程中,隐藏的东西不断暴露出来。在设计情节的时候,我们还要看这些东西对他们的爱情有没有用,虽然戏很精彩,但如果对这部戏关系不是很大,就要割舍它。
记:由于主角的卧底身份,《十面埋伏》被称作是“大唐盛世的《无间道》”。那么在剧情安排上,有没有借鉴《无间道》呢?
李:这个没有。“大唐盛世的《无间道》”是出版社的说法,是从他们的角度做宣传。实际上我们从2001年的六七月份就开始讨论这个故事,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无间道》。《无间道》三部我都看过。现在“卧底”这样的故事在警匪片中用得很多,已经变成一个基本手法了,只是因为《无间道》比较新,给人印象比较深。当时我们看完(《无间道》)之后还说是不是要作调整,但我们保留这个基本事实,因为觉得还是对(影片)过程有帮助。
记:《十面埋伏》开始写的是战国时代,后来把故事背景重新定位于唐代,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这么一个爱情故事,理论上讲放在哪个年代都行,只要进行一些微调就可以了。实际上是在2003年,在非典的时候,其他工作都停顿了,我们去海南讨论剧本,那时候谈到了年代的问题。当时导演提出来,搁在唐代比较好,我和王斌(另一位编剧)觉得不错,有两个原因:一是唐代给我们的感觉比较祟尚自由,人们的状态都比较放松,不像那些礼教很强烈的时代。正好我们片中这几个人物,虽然是小人物,但感情是很强烈的,为这感情会打破一些禁忌,这与我们印象中的唐代比较贴近;另外,唐代是一个很强盛很繁华、从视觉上看是一个很灿烂的时代,这种假设就给电影从美工从服装等其他创作部门以刺激。有了这样一个大概的想法,导演就去与其他部门讨论,可能反响比较好吧,最后就定在了唐代。
记:从你个人角度出发,你写唐代是不是比写其他年代更得心应手一些,因为你曾写过一部小说叫《唐朝》?
李:实际上我对唐朝是比较熟的,但在这个故事中(体现)唐代的难度并不大。这个故事主要是写爱情,真正唐代的气氛和背景并不是很多。就是在一开场,牡丹坊,一个欣赏歌舞和喝酒的地方,在那里我会营造一些唐代的气氛,后来就是在路上了,与市井气息关系就不大了,主要写人的精神状态。右图:金城武、章子怡、刘德华出席《十面埋伏》首映礼
梅艳芳活在小说中
记:据我了解,电影是正常叙事,而小说则在第一人称刘捕头痛彻心肺的回忆和忏悔中展开。除此之外,小说与电影还有哪些差异?
李:小说因为要强调文学性,就要把文学的东西强化一些。我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就会从我喜欢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剧本就是一个正常的叙事,从专业上讲叫全知全能。小说会偏重心理,会写感受,而电影主要是台词、动作、画面。小说用第一人称可以很好地表达刘捕头的感受。
记:因为梅艳芳的加入,剧本会有一些改动。但随着她的不幸去世,角色上也作了一些处理。你的小说是不是依然以梅艳芳为主角走的?
李:对。梅艳芳这个角色(大姐)原来就有,后来联系上演员后,她对角色谈了一些意见,我们根据她的特点,最后在不改变故事结构的前提下,作了一些修改。但随着梅艳芳的不幸去世,在(拍片)现场作了一些处理,将来大家看电影时一定能够看到。小说还是按原来设想写的,只是有了更多的发挥,对“大姐”的处理比原来的故事更复杂些。
记:从创作上,《十面埋伏》是一部“新武侠”小说,运用的是武侠大家古龙的快节奏语言风格,同时承继了古龙小说对人物角色特点的安排。是不是对古龙有刻意模仿?
李:实际上没有。在写剧本的时候,我试过两种笔法,因为剧本主要是给制作部门看,我试过一种比这节奏更快的,记述更短的,一句话一段,后来发现效果不是特别好;后来又试过一种描述性比较强的,段落比较大的,写得比较细,有点像文艺片的写法,后来发现也不是很好。然后又试了现在这一种,向描述性倾斜了一下,但基本上保持了比较快的笔法。这种笔法比较符合现在的生活节奏,大家读起来会舒服一些。左图:李冯(右)与张艺谋
我是张艺谋的螺丝钉
记:据我所知,你这是第四次与张艺谋合作吧?
李:以前也有一些,都是断断续续的。只有《英雄》是从头合作到尾,把它变成电影了。
最早是参与《武则天》剧本的写作,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成。那是最早的一个工作接触。后来成龙来找张艺谋,也是想做一个武侠片,我去写过故事提纲,参加过讨论,也是种种原因,这个事情没有继续下去。《幸福时光》的剧本参与讨论过,而《英雄》则是从头到尾。
记:与张艺谋合作过的作家有多位,像莫言、苏童、余华等人。能不能说你是与他合作最多的作家?另外在你与张艺谋合作的过程中,他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李:好像这样的连续合作其他人没有过吧?我与张艺谋基本上是一种很纯粹的工作关系。他手头的工作也很多,特别是像写剧本这样的工作,实际上在编辑故事的早期,都是见缝插针(完成的)。每次谈剧本虽然有时是一两个小时,有时是七八个小时,但总的来说都是聊工作,因为都知道时间紧迫,是纯工作的一个状态。除了工作,我们就没有那种生活中的接触,所以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非常敬业。
记:跟他是同事,算不算朋友?李:情感上是朋友,但关系肯定都是工作。
记:在剧本创作中你要拿出最强的能力去做,也曾比喻自己“和张导一起工作,我也就是个大一点的螺丝钉”。会不会感觉被他拧得很紧?剧本改来改去很烦?
李:不会的。我说一下螺丝钉的原意:(当时是)有人问我编剧的重要性。因为电影制作是一个团队的事情,导演肯定在调度全局,编剧只是其中的一个工作环节。后面的其他部门,录音、美工、服装、武术设计,只要有一个环节做不好,就会使整个电影大受影响,其实就是“木桶理论”,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水平就会降下来。
在这个剧组里工作,就不是单纯的作家,得服从电影的创作规律,就是需要你的思维是开放性的,你得调整,不能闭门造车。剧本要更灵活一些,要更善于听意见,很多意见来自于其他部门,都是很有道理的。所以要有一个全局观。调整与修改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习惯不习惯只是一个心理上的问题。当你明白电影的规律之后,会很愉快地做这些事情,不会有紧的感觉。
记:大家都知道,在《英雄》公映的时候,《十面埋伏》已经筹拍了。那么现在《十面埋伏》即将公映,是不是意味着新一部戏将筹拍?
李:下一部好像导演有别的计划吧,我们这边暂时没有什么消息。右图:李冯成了张艺谋的“御用编剧”
写小说与写剧本是不相干的
记:现在说起李冯,都知道是张艺谋创作班子里的一个。实际上你也是一位非常知名的作家,写过很多“新现实主义”小说。但现在起码说明一点,在编剧方面你比小说出名。
李:对,确实比小说出名呀!
记:因为与大导演合作,增加了你的知名度。有人说,李冯“对世俗妥协”了。那么与电影合作算是妥协吗?与纯文学创作相比,电影给你带来了什么?
李:首先我觉得这个事情(编剧)有意思,挺好玩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同,很开放,你能看到别人的工作状态,这些东西很吸引我,所以我觉得没什么妥协。我知道做电影编剧名声要比写小说大很多。
记:纯文学创作很辛苦,也不怎么来钱。
李:对,这都是常识,大家都知道。而且纯文学我现在也在写着,两边都干着。没有全职去做电影编剧,因为时间用不了那么多。也不可能每天全部时间都在写小说,都写枯竭掉了。在生活中你还必须找一些乐趣。
记:生活中你的编剧与纯文学创作是并行的,那么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怎样分配的?
李:会有一个基本调整。上午一般是写小说,如果要是谈戏的话,就是下午和晚上。而且也不会每天都谈,得看情况。听起来剧本和小说都是在写东西,但思维过程是不同的,是不相干的。
记:有一个评论很有意思,说你的小说中戏说成分很重,张艺谋的武侠片是容不下这些的。或许你的最佳合作伙伴是周星驰。你怎样看这一说法?
李:(笑)是指以前的小说吗?
记:对,你过去写的那些颠覆类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你有没有想过与周星驰合作一把?
李:我现在倒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电影方面的工作是大家都有意向才谈,如果呆在家里,这不是一种妄想吗?
小说是一个个人趣味,你可以自由发挥,但是电影,它是一个团队的东西,它需要大家坐下来讨论、磨合,找一个共同的兴趣点,所以说,当我去写电影的时候,实际上我把小说思维搁在一旁了,不会去管它。
记:在你与张艺谋合作这么长时间后,这期间有没有其他导演找过你,要与你合作?
李:有一些,但我也在看。主要是时间的问题,不能做一个全职的编剧,必须保证有时间写小说。一个是看时间的调配,一个是看互相之间的兴趣。别人要看我适不适合那个题材,我要看自己有没有热情。
作者简介:
李冯,1968年生于广西南宁,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为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著有长篇小说《孔子》、小说集《庐隐之死》、《中国故事》等多部,部分作品在日本及台湾出版,任电影《英雄》、《十面埋伏》编剧,现居北京,从事写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