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主旋律导演的早年生涯(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7月21日08:51 新京报
  “电影是我的生命”,这句话是现年95岁高龄的汤晓丹导演,在电影道路上跋涉了长达70年之后,说出的无悔心声。追寻汤晓丹的电影道路,我们忍不住将视线投射到他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三地的经历,那正是战火纷飞的三四十年代。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年轻时期的汤晓丹

《花开富贵》剧照

  汤晓丹一家合影(左起):长子汤沐黎、夫人蓝为洁、汤晓丹、次子汤沐海。

  电影笔记

  无关紧要的四十年代

  在中国电影史上,“主旋律”一词的出现应该是近年的事情,然而细究历史,早在上世纪30年代,打从“左翼”电影登场以来,“主旋律”的魂魄已成,其后再以国防电影、抗战电影、民主电影诸名目轮番登场,只待后人“格影致知”,填上这样一个命名。

  比较中外电影观念的差异,最醒目的一点即是,中国电影有着独一无二的主旋律与“支流”电影的对立,而这对立无关艺术水准,无关观众多寡,“支流”可能是商业电影,可能是“落后”、甚至“反对”电影,它的站队只能惟主旋律的马首是瞻。这样的二元对立,若落在历史的细节上,落在对某一具体导演或电影的评说上,则常要迫人演出霸王硬上弓,非此即彼,近乎二元讹诈。

  从这个角度看,拍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的汤晓丹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导演。历史学家黄仁宇有一部名作《万历十五年》,作者选择了一个平淡的年份细看静水之下的暗流,所以英文版原名的直译即唤“无关紧要的1587年”。40年代之于汤晓丹,正是这样的表面上看来无关紧要的十年,也许恰恰能反映上述二元对立之神奇。

  1933年起在香港拍片的汤晓丹是一位片商“哄抢”

  的“金牌导演”,执导的《白金龙》、《金屋十二钗》等粤语片都是重磅的票房炸弹,只看片名也知道和“主旋律”是沾不上边的。1942年为避日军,西逃桂林,后赴重庆“中制”,参加抗战影片的摄制。

  以传统中国电影史的眼光看,在重庆的这段岁月可说是汤晓丹电影生涯的一个飞跃,因为他从一个商业电影导演一跃成为主旋律影片的拍摄者,尽管这10年里他一共只拍了5部长片,其中除了《天堂春梦》捧红了上官云珠外,其他影片都无甚影响。

  难以解说的是,在1949年后留在内地的那批导演中,汤晓丹可说是当年离“左翼”

  电影运动距离最远的一个,结果却成了拍摄新中国主旋律电影最成功的一个。当史东山、孙瑜、吴永刚等导演开始受田汉等人的影响,进入“左翼”时,汤晓丹还在与“天一”

  公司“一心赚钱”的邵氏兄弟合作。而到了50年代,当年的进步导演有些无片可拍,有些遭受批判,汤晓丹却拍了一部又一部,《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南昌起义》、《廖仲恺》……每一部都经历层层领导的审看而最终大获好评,先进工作者的奖状拿了一年又一年。

  而上世纪40年代恰是传统评价下汤晓丹尴尬的电影生涯的开始,这种尴尬无关艺术或者人格,而是理论与史实之间的单向度运动带来的必然的虚弱。导演与导演之间,适应性强弱有别,汤晓丹在1942年的轻快转向已经预示了他今后的人生旅程,而仍像30年代时那样拍电影的史东山,那时却还未想到10年后自己的噩运。

  牛文怡

  “金牌导演”辗转上海、香港、重庆之路

  现居上海的蓝为洁女士是汤晓丹导演的夫人,据蓝女士介绍,汤老虽已95岁高龄依然头脑清醒,每天坚持记日记,现在虽然在住院但精神状态很好,关键是对事情想得通,自身会调理。蓝女士回忆了汤老三四十年代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三地的过程,这也是汤老回忆往事时感到最激动人心的一段经历。

  《白金龙》后远涉香港

  因为当时在“天一”公司偶然的机遇,汤晓丹壮着胆子拍摄了粤语戏曲片《白金龙》而一举成名,他既做导演也要做布景和剪辑,工作量很大,但最终完成后非常成功,当然也让老板赚足了大钱。

  1934年的夏天,他离开上海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香港,因为“天一”公司要离开上海到香港发展,他那时候很年轻所以愿意到外面闯荡一番。他拍摄了一部喜剧片《糊涂外父》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奠定了他在粤语片创作上的地位。

  他获得“金牌导演”的称呼是在拍完《金屋十二钗》之后。

  总体来说在香港拍片是比较顺利的,而且汤晓丹很好学,原来并不会说粤语的他不仅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语言,更学会了用英文和外国人对话。

  “抗战三部曲”

  后奔赴重庆

  国内炮火声声,香港电影界为了宣传抗战拍摄了许多“抗战电影”,汤晓丹的“抗战三部曲”《上海火线后》、《小广东》、《民族的吼声》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

  因为他本身就有战火逃生的体验,所以拍摄的影片很有深度,观众非常喜欢。

  1941年,香港沦陷了。日本人想让汤晓丹执导一部宣扬他们“胜利”的电影《香港攻略》,汤晓丹在朋友的帮助下化装成难民秘密逃离香港,先来到桂林,然后辗转来到重庆,在当时的“中制”工作。但是由于资金紧张,他在那里并没有拍什么影片。1945年有一个机会,他导演了《警魂歌》,这是他在那段苦闷岁月中拍摄的惟一一部影片。后来曾经被批判过,但是从电影本身来看是很精彩的,更特别的是它还做出了对侦破片的一种尝试,这对他后期的《渡江侦察记》等片有很深的影响。当然现在电影史也对这部片子有了新的评判。

  抗战胜利后来到上海

  我们在重庆结婚后,八年抗战结束了。他也终于在离开上海十二年后重新回到了这里。稍微稳定下来后,汤晓丹就又开始奔波着拍片,这回是看到了他的老朋友徐昌霖的剧本《天堂春梦》,他说看过后很是激动,非常想亲自执导这部影片。影片拍摄出来后广受好评,但是由于这部影片是国民党宣传部的电影厂“中电二厂”出品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感受到一种阻力。当时有一个《新民晚报》的年轻记者王戎发表评论说“《天堂春梦》的成就超过了《八千里路云和月》”,锋芒毕露的王戎后来吃了很多苦,现在还健在。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出演《天堂春梦》的演员,大都已经去世了,惟有当年的“金牌导演”还在世,这有点像一个奇迹。

  口述:蓝为洁(汤晓丹夫人,现居上海)

  采写/本报记者张悦

  作品

  描写战后知识分子悲剧的《天堂春梦》

  影片描述了抗战期间生活在重庆的工程师丁建华(石羽饰)夫妇,抗战胜利后怀着对新生活的美好设想回到了上海,暂住在旧友龚先生(蓝马饰)家中。龚先生战前是丁建华手下的一个包工头,沦陷时期当了汉奸大发国难财,胜利后却逍遥法外。

  丁建华多方奔走却一直找不到工作,生活日益艰苦,他内心的忧愤和龚先生夜夜笙歌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最后是丁建华带着家人走向茫茫远方不知去向……

  影片处理得十分生动、朴素,对于战后人们渴望幸福生活的心情描摹得真实、可信,同时对于战后残酷的社会现实也有相当清醒的认识。石羽、蓝马、上官云珠几位演员恰如其分地塑造了片中角色,尤其是蓝马和上官云珠扮演的龚姓夫妇,将眼中只有金钱利益、毫无民族气节的商人嘴脸刻画得相当生动。汤晓丹原本创作的结尾,是工程师丁建华登上自己当年设计的大厦楼顶,悲愤之下失足坠楼而死。由于国民党认为它“过分歪曲讽刺接收胜利情形”,所以被“中电”当局剪去。但是电影评论一致赞扬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认为“它正是‘惨胜’后中国社会大悲剧的缩影”。

  汤晓丹主要作品年表

  1933《白金龙》

  1934《花开富贵》

  1936《金屋十二钗》

  1938《上海火线后》

  1939《小广东》

  1941《民族的吼声》

  1947《天堂春梦》

  1952《南征北战》

  1974《渡江侦察记》

  1983《廖仲恺》

  谱系

  汤氏父子:一家走出三位大师

  汤晓丹一家可谓真正的“书香门第”。汤晓丹本人在电影上非凡的艺术成就以及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使人钦佩。在不同时期,面对新的生活和题材,他依然保持高产而且作品质量有保证。汤家两个儿子,大儿子汤沐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考上我国第二批出国留学生,1981年留学英国,1981年各大报刊相继转载他的油画———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作品《霸王别姬》,后在各国游历讲学,担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在世界画坛具有很高声誉,被称为“国际艺术家”。小儿子汤沐海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留学生,汤沐海在慕尼黑音乐学院攻读,在卡拉扬国际青年指挥比赛上获得卡拉扬的器重,成为其关门弟子。现为国际著名音乐大师、指挥家。

  策划:本报娱乐新闻部学术顾问:陈山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港台明星流行隆胸吸脂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国际知名公司招聘职位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音乐 明星 好歌 歌手 
酷图 刀郎 自拍 写真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