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位艺术家的评价,需要对他早、中、后期的作品串联起来才会寻出一道轨迹,他的艺术主张、他的价值观都会显现出来。综观张艺谋20年来的作品精选,我们发现,他始终都在艰难地尝试艺术与商业的调和,我们的老谋子在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上早就“老谋深算”。他在文化层面上的撤退,也许正是对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进程中的贡献。其实从一开始他就不是一味朝“艺术”这条道路直奔的,要那样想只是我们一厢情愿中了他的“埋伏”。
1986《红高粱》
点评:这部处女作是张导国际化开山之作,当年“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代表影片。该片充满张扬生命力和浓烈色彩,对中国文化作出了一份崭新却颇受苛责的寓言阐释。
1990《菊豆》
点评:该片在各电影节上的丰收不比《红高粱》逊色,且更唯美自然,烘托出时代、牢笼与挣扎的主题。张艺谋在该片中技术和艺术上都达到一个高峰。
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
点评:这是一部关于恐惧的电影,对中国传统家庭结构进行了批判。影片具有很强的象征和寓意。
1998《一个都不能少》
点评:全业余演员、全纪实镜头、全真实布景,纪录片的真实感打动了观众,上映3天票房超过60万元。
2002《英雄》
点评: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几乎可以让人忘掉众多大呼上当声。“拍御马”的情节也是激烈争议的话题。算上票房、音像制品及其它相关产品,《英雄》总销售额接近6亿元人民币。谁与争锋?
2004《十面埋伏》
点评:除了把众人唾骂的“江湖天下”情节换成唐朝《无间道》,该片在制作班底、投资包装、题材样式、场面音色甚至运营炒作上都是《英雄》的升级版。按《十面埋伏》一周票房看,是难以超越《英雄》的2.5亿元了,但也足以俯瞰其它任何国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