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面埋伏》惹来不少批评,有的意见言之有理,但有的意见则失之偏颇,这是因为某些批评者的审美观念已经落后了,他们只会用一把几十年不变的传统欣赏标尺去衡量所有的新作品。
一些观众习惯于把电影完全当成文学、戏剧作品来看,他们全盘否定《十面埋伏》的理由,就是该片的某些情节、细节不合理,影片缺乏深刻内涵,等等。我认为,金无足赤,每部电影都各有所长,一些剧作较薄弱的电影,未必就不是成功之作(如经典名片《小花》、《黄土地》)。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文学性、故事性仅是电影的组成部分之一。一部真正电影化的影片,最主要的艺术手段应是电影特有的绝活,要以新鲜、强烈的视听、造型、冲击力和精妙的剪接技巧,制造出震撼观众的剧场效果,才能有别于文学、戏剧作品。《十面埋伏》在这方面又有新贡献,剧中的追杀、打斗、舞蹈、抒情等情节、场面,其动作、场景、光效、剪接、特技,都令人(包括外国电影界专家)惊叹不已。
该片决不是只求画面漂亮的MTV,如演员表演就有新突破。章子怡扮盲女的感觉以及表现一女二男之间的复杂感情,都较准确,她的跳舞、打斗表演也很美,这是她从影以来演得最好的角色。该片的剧作也并非一无是处,如人物的感情色彩就比《英雄》更丰富细腻。舞妓小妹、刘捕头、金捕头、老板娘的真实身份和感情、命运的大转折,都出人意料,奇峰突起,使情节曲折多变,悬念迭起。对一部有这么多长处的影片,若只抓住它在剧作方面的某些不足就全盘否定,未免太苛求了吧?有人认为《十面埋伏》的时空变化太荒唐,如一场打斗怎可以从秋天打到飞雪漫天之时?其实,这是编导有意试用的一种有象征色彩的大夸张大写意手法。武侠娱乐片并非历史正剧,从剧情一开始就属于假定性,岂能用写实的标准来衡量?观众多看几部同类影片,就会适应了。不少观众最初曾认为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古人大讲现代诗化语言是“瞎胡闹”,后来不也习惯了吗?
有人认为《十面埋伏》缺乏新意,如剧中的“竹林大战”,许多武侠片都拍过了,何必再拍?我认为这是对创新的狭隘误解。创新,不能要求百分百都要新。《天仙配》、《牛郎织女》都写仙女下凡,谁会说它们陈旧雷同?《十面埋伏》的“竹林大战”,从动作设计、色光氛围、镜头组接,都大大超越了几十年来我看过的所有“竹林打斗”戏,在同一类描写中有所突破,这也是一种创新。
电影艺术家的创作观念要与时俱进,电影观众的审美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方能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否则,艺术家刚拿出点“破格”的新招,立即被淹没在旧审美观念的唾沫声中,谁还敢创新?(祁海)
85分
(夏天/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