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于其渝草书
许多刚学习书画的人都梦想着自己能创作出像知名书画家那样的优秀作品。与此同时,当代许多知名的书画家却竭尽全力要摆脱那些曾是自己崇拜的书画家的影响,目的便是自立门户。这种书画艺术普遍存在的“围城”景况,令人们想起钱钟书先生在婚姻上的“围城”说。
进“围城”还是出“围城”,何种选择为佳?钱先生最终似乎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相反,书画史却明确地给出了结论。艺术历史的无情法则便是:与他人作品相似便是失败。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书画史的位置只留给有最大创造力的人。也就是在艺术创造上进过“围城”而最终能走出“围城”的人。不过,所谓的创作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为优秀的传统添砖加瓦,是拓展,也是深化、丰富、扬弃、超越。
其实,与前人优秀作品相较,今人的创作要“像”是困难的,但并非最难,最难的是开宗立派。现居台湾的书家于其渝,感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立志以传统才艺活动,带动固有文化之传承,为传扬中华文化而贡献力量。书法便是于其渝弘扬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于先生主张:书法之要“谦、诚,修性”,强调他的艺术追求自在,所谓的“自在”,在他看来就是“与自然合为一体,没有虚伪、造作,就是自在”。
观于其渝先生的书法,总令人想起宋徽宗瘦金体,又有章草笔意。但细观之,又觉其别有新意,矫然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不难猜度其创作时已进入心手双畅的状态,俨然已进入书法创作的自由王国,也即他所追求的“自在”。观其书法,可以想见他善于处理传统与创造的关系。他的学书路径对他人很有启示意义:学名作之长(因为名家之作不全是名作),避其所短。这样的选择才可以令自己的创作充满活力与生机。
(玉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8月04日 第七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