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传统文化是我们永远的根(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05:57 华商网-华商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霍松林先生八十华诞时收到的生日礼物

霍松林先生谈起传统文化来神采飞扬

  霍松林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界的“西北王”,他肃容端坐于西北一隅,整个文坛为之瞩目。他80寿辰时,国内文坛学界精英曾群起为其祝寿,蔚为一时之盛,部分祝贺诗文竟汇编而成一部洋洋80余万字的“厚砖头”,足见其影响力之巨。日前,记者探访了这位潜心治学的国学大师,儒雅的“唐音阁”里,书香墨韵扑面而来,这位两鬓飞霜的世界文化名人侃侃而谈,令人如沐春风。

  霍松林简介

  霍松林,1921年生,甘肃天水人,幼承家学,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51年来陕执教至今,现为陕西师范大学著名学者、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陕西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等职,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古典文学专家,又是蜚声海内外的当代诗人,享誉日久,著述甚多,桃李遍天下。

  传奇人生风起云涌

  “我的人生嘛,无非是很平凡的读书、教书、写书生涯”,霍松林先生从容道来,但其实把他置于风云变幻的20世纪大背景中,就会发现,历经抗战炮火、解放硝烟、建设岁月、文革劫难、改革开放等民族大创痛、大变革后,他的人生画卷便多了几分传奇。他上小学前便熟读“四书五经”;中学时常有文章在国内报刊发表;30多岁曾就一些学术问题与当时的权威人士在报刊上进行论争而影响颇大;在南京读中央大学时深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器重和关照,多有往来;曾因一篇论形象思维的著名论文而几陷于灭顶之灾,一度身心俱疲;他数次应邀撰写《祭黄帝陵文》,代表全球华人追念人文始祖;他撰文的《香港回归赋》被中央政府做成珍贵国礼送给海外嘉宾,轰动一时。霍松林自幼便知晓人应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志,终生勤奋攀登。忆及昔日求学时光,霍松林颇有感慨,他说,他们高中一度设在天水玉泉观,他就住在雕梁画栋的大殿里,窗外古柏参天,廊下丁香扑鼻,他深夜出殿时,可以俯看小城万家灯火,不禁心旷神怡,而玉泉观中伴随着晨钟暮鼓的琅琅书声,更成为回荡于他生命的一种特殊旋律。

  传统文化是永远的根

  中华诗歌浩如烟海,名家辈出、灿若群星。“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应该继承,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霍松林认为,优秀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可使人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壤。提起今春在省历博门前的那次“少年读经”,霍先生颇为欣慰,他说经典必须从小灌输,童年时人的记忆力最强,他幼时就不愿跟同龄孩子们一起念“大狗叫,小狗跳”等,秀才出身的父亲让他直面古典文化,从而打下了一生的治学基础,此后便“乐此不疲、欲罢不能”。进入名师云集的大学后,霍松林更是受益匪浅,1947、1948年的两个重阳节,于右任先生遍邀上海、南京等江南著名诗人登高赋诗,受邀诸人中,被于右任视为“西北奇才”的霍松林是最年轻的一位。数十年沉浸于传统文化,研究创作两不误,霍松林最终成为一个“学者型的诗人”和“诗人型的学者”,既有诗人的敏锐、激情,又有学者的睿智、深刻。霍松林现在每天仍要学习并佳作迭出,因为“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写出好诗是诗人的天职,他一直为振兴中华诗词而努力,他曾于1982年春举办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第一次盛会——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

  治学要永远求新求变

  “刚当大学教师时,我自己在大学时读的是国学,却要去教文艺学、现代诗歌和现代文学史这3门新课,我必须从头学起”,永远求新求变的霍松林迎难而上,很快便在全国范围内名声鹊起。多少年来,关于新诗、旧诗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他则提出,“吾华号称‘诗国’,《风》《骚》而后,唐诗、宋词、元曲光照寰宇,与时俱进,向无以‘旧’贬之者。自‘五四’新诗勃兴,前此数千年之种种诗体始统归于‘旧’,而有识之士,多持异议。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诗词与‘五四’新诗共沐春风,竞放奇葩。孰‘旧’孰‘新’取决于意境而不取决于诗体,其理自明,毋庸争辩。”寥寥百余字,将新、旧诗关系论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他身体力行,提倡旧体诗注入新鲜血液,要反映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要力争题材新、观念新、感情新、意境新、格调新、语言新、句法新,陶冶性情、美化心灵。“文革”中,霍松林被抄家,万卷藏书被洗掠一空,碑帖、书画和30余万字的《三袁年谱》等诗文手稿被破门而入的“红卫兵”们抄掠一空,而“横风吹雨打牛棚,黑地昏天岁几更?”霍松林说起了一件难忘的事,上午接受批判,下午又被安排去讲课,结果他走进教室后,偌大阶梯教室挤满了人,哗的一声站起来热烈鼓掌,经久不息,这些掌声,让霍松林始终威武不能屈,找到了真正的立足点,于是“逍遥十余载,体胖心亦闲”。

  一个人的品格、学问、阅历、胸襟、气度等,往往会在其笔下彰显无遗,霍松林的书法飘逸洒落、刚健婀娜,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阅历使其书法意境耐人琢磨。博导南楼外,有“青山劝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霍松林的诗兴、书兴便常常发作得酣畅淋漓。记得有次去见霍先生,对于其忙于治学等事务,其妻胡主佑教授笑言“你身上的虱子就逮不完”,霍先生则闻言朗笑,“既然虱子逮不完,索性终日盘膝而坐、解衣觅虱吧,我们要抓活的、抓大的……”

  本报记者 王锋 文/图

  记者心言

  “师大上学四年,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从来没见过霍松林先生。”一位同事对我说,像她这样一直心仪霍先生而未敢轻扰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其实,也许曾在校园里与他擦肩而过,晨曦初染或暮色苍茫时分,华发苍苍的他走在法桐深深的林阴道间,没有谁会去注意那个提着奶瓶、夹着报纸的老人。

  送我一本他主编的百万字新著《历代好诗诠评》后,8旬高龄的他题赠“王锋老弟存”,让我这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受宠若惊”,其蔼然长者的平和宽厚之风,令人动容。霍先生现仍笔耕不辍,每日凭窗而坐,时而凝神沉思,时而奋笔疾书,他说他永远忘不了,少时求学,他从家里背木柴米面到校自己做饭吃,衣服则是母亲用自家产的棉花纺线织布,用自家门前的槐树花蕾炒焦煮水,染成草绿色,然后按当时学生制服的款式一针一线缝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霍先生四个子女名字末字连起来是“光辉明亮”一词,而这位老人的心胸襟怀和人生风景何尝不是“光辉明亮”呢?那位在桐油灯下背诵古文而上小学前已熟读四书五经的聪慧少年;那位16岁便在报纸上以笔为枪抗击日寇的热血青年;那位大学毕业后即有人欲聘他为副教授而被他辞以“其实难副”的年轻才俊;那位在荒唐岁月里被抄家、关牛棚、批斗、劳改达十数年之久的刚正学者;那位在中华诗词界登高一呼而应者云集的博学鸿儒;那位一生经历坎坷而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的老人,一生都是何其“光辉明亮”!

  在霍先生相册中,我发现了一张“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照片,霍先生抡着胳膊好像在扔东西,他说那是1996年在日本小仓山顶,日本友人说只要把小圆片投向保津川,举凡贫困、灾祸、烦恼、疾病等都随保津川而流入大海,从此吉星高照、心想事成。今天,让我们也祝愿这位慈祥的忠厚长者,在经历了人生太多风雨沧桑后,把所有的不快与坎坷都奋力抛掉,从此万事吉祥、幸福安康。王锋
中医治疗湿疹、荨麻疹 港台明星流行隆胸吸脂
联想夏令营口号征集 同方4999元超线程电脑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免费mp3下载 明星秀 
 周杰伦 赵薇 鹏菲恋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赵薇邹雪纠纷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