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来,有关“人造美女”的话题屡屡见诸媒体,从郝璐璐不惜重金多次手术改变自身容貌,到杨媛参加环球洲际小姐大赛遭拒愤而对簿公堂,无不引发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层思考: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改变人体的自然形态以追求完美,是耶非耶?“人造美女”究竟算不算美女,该不该被选美活动拒之门外?华教授,您作为一名权威的服饰文化学者,能否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谈谈您的见解?
华梅:“人造美女”的话题确实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既然人们试图通过现代科技的力量去创造出美女来,可见美女正是大家所向往的。这个向往是双向的,女性本身希望自己漂亮,社会各方面也喜欢看美女,这是“人造美女”的社会基础。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美女与才女的思考”,提出古希腊传说中为了一个美女海伦,曾使特洛伊战争持续了十年之久,浣纱的西施也使越王轻易地达到了问鼎的目的,更不用说,仅凭杨贵妃倾国倾城之貌即“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了。特别是到了当代,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流来源复杂,人们要不要聘用对方,或是要不要和对方进行交往或交易,必须很快决定。这种瞬间的了解,显然有别于农业经济时祖祖辈辈知根知底,因此容貌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格外重要。再者,人们幼儿时期接受的早期审美教育很关键,如童话人物形象,善良的人多为漂亮的,如白雪公主;邪恶之人往往丑陋,如老巫婆。中国京剧中的脸谱也是这样,正面人物面容或端庄或秀美,反派人物如奸臣则为水白脸,丑角为豆腐块等。这种概念在以后的人生审美取向中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相貌好容易在短时间内给人好印象,人品好坏则要长时间接触才能感觉到。因此说,这种社会基础是有其渊源的,全人类都是这样。至于说“人造美女”算不算美女,这也许需要一个社会接受过程。当这种方式还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时,或者说通过整形以求美的意识还不够普遍时,“人造美女”容易遭到拒绝和排斥。发达国家很多大牌明星都经过整容,如伊丽莎白·泰勒,却并未被排斥在美女之外。依我们现在理解,“人造美女”是通过全身多处手术改变外形(也包括局部整容),这些都属于人体异化行为,都是通过手术改变人自然形象以求得社会美的标准。
记者:虽然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女性,开始借助美容、整容手术来弥补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力图使自己变得更漂亮,更符合当代人普遍的审美标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都记得《白毛女》中杨白劳为喜儿扎红头绳那场戏,杨白劳被地主逼债,穷得叮当响,尚且懂得过年时为女儿打扮一下,那么,在人民生活已比较富足的今天,“人造美女”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也就合乎情理、无可非议了。
华梅:的确,“人造美女”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在战争、饥荒等贫困、动荡的年月,人们首先需要的是生存。当然,穿耳、穿鼻、穿唇以挂环等人体异化行为,从原始社会就有,只不过与现代社会的整容性质不同。原始人文身、割痕、火烫、穿孔等是为了显示族属,表示成年,或是为了避除邪恶,而今人却是为了寻求刺激或是为了使自己外形更趋完美。如果从积极的角度讲,也可以理解为是人类向自然的一种挑战。有人预测,中国人富裕起来后,消费热点继家电、住宅、汽车之后就是美容,包括整形美容和护理美容。现在从一些中学生已要求做重睑、隆鼻手术的现象看,似已形成一种潮流。
记者:我注意到您几次提到整容整形是一种“人体异化”行为,既是“异化”,就必定是有利有弊有风险有争议,尽管如此,一些人还是趋之若鹜。这恐怕也与我们整体的社会氛围有关——过去,我们一直提倡艰苦朴素,讲求“内在美”,鄙视甚至批判讲究穿戴打扮的人,斥之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今,改革开放和与世界接轨进程的加快,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之对美的追求不再掩掩盖盖,“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公众对此问题的宽容度也大大提高了。请您从社会观念的嬗变和心理学的角度做些分析。
华梅:一般来说,在政治宽松、经济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的年代中,人们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追求美,甚至说毫不遮掩地装饰自己。比如盛唐时期中国女性的面妆,不仅发式、眉式和唇红形式屡变,而且额上有“额黄”,太阳穴处有“斜红”,双眉中间有“花钿”,唇角两边有“红点”(代替酒窝);这些还嫌不够,于是在两颊上画满钱形、花形和小鸟。我们至今见到的唐女形象,有的一边脸上就画了七只小鸟,诗写“纵横满面花靥”。当再也无处画的时候,突然洗尽铅华,一改妆容,白居易诗写:“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化这种妆时,还要头梳堕马髻,走弓身步,作龋齿笑,这就是盛唐景象。盛世容易形成时尚潮流,而且变异快,形式丰富。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后的中国,恰恰处于这种繁荣之中,再加上信息渠道通畅,人们总在追逐时尚,这势必形成对“人造美女”见怪不怪的心理。如今女孩子夏装越穿越少,整容整形的人越来越多,爱美的人越来越多,这本身就说明人们的心气儿高了,社会宽容度大了,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现。
记者:还有一点,外形条件的优劣在年轻人的求职、求偶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演艺界,电视播音和主持,以及空服、幼教等特殊职业姑且不论,就是一般企事业单位聘用新人,也常常需要“面试”。面试的内容除了“综合素质”外,“以貌取人”的倾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从求偶标准上说,一些男青年对女友外形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例如在星空卫视中有一档“美人关”节目,在问到男青年理想中的配偶时,其回答往往是惊人的一致——“披肩发,瓜子脸,身材窈窕,性格温柔”……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为当前这种美容整形浪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华梅:“以貌取人”的现象确实存在,而在现代更明显。我在前面已经讲到其社会基础。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初次见面有“首因效应”,社会认可中有“光环效应”,这都是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即使儒家强调“冶容诲淫”,但在孔子编纂的《诗经》中也赫然出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诗句。尽管这里“窈窕”含有贤淑的意思,但决不能排除说容貌姣好,这样才适合作君子的配偶。我当过无数次竞赛和面试的评委,观察过各种项目的来自各个方面的专家打分,发现决不能低估参赛者和应聘者容貌好坏所带来的印象分。因为对方(尤其是女性)外形条件好,可以轻而易举地营造一种愉悦的气氛,这对被欣赏方来说,显然有助于获得机遇,至少是容易得到帮助。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整容,广义说是为了在社会竞争中更有利,狭义说就是希望在应聘和求偶时自我条件更优越,更胜人一筹。
记者:虽然美容整形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我以为,未必所有人都有意愿、勇气和条件去赶这个“时髦”。如果变换一种思维,我们可否通过其他形式,例如通过化妆和服饰品位的提高,来满足一般人追求美的愿望呢?
华梅:当然可以。所谓服饰包括四个方面:即衣服、佩饰、化妆和随件。而美容(包括整形美容)也在我的研究范畴之内。就我个人观点,我一直不赞成在人身体上动手术以改变容貌,因为这不仅蕴含着一定的风险,而且也正如你所说的,未必适合所有人。但人体异化行为却是历史悠久的,或许说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吧!如果我们能够以合理的化妆和穿着来修饰自我,扬长避短,是能够起到美化个人形象的目的的。一身成功的服饰,更容易体现出着装者的修养和品位。所以,我更主张从服饰和化妆方面提升和完善人们自身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