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上午,数千观众涌进世纪坛一层的环形展厅,为庆祝建国55周年而举办的《还看今朝——大型书法、摄影、民间艺术展》在这里开幕。气势磅礴的书法、精巧逼真的面人、豪华艳丽的绢人、振翅欲飞的风筝再加上毛猴、玛瑙画、鼻烟壶、料器葡萄和反映今日北京的摄影作品,丰富的展品和独具一格的展览搭配,让人目不暇接。
精挑细选
300件艺术佳作
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陈志强介绍,为了庆祝建国55周年,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书法家协会、北京摄影家协会、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共同举办了这次《还看今朝——大型书法、摄影、民间艺术展》。这次展览一共展出了近300幅书法、摄影作品和民间文艺作品,主要是为了反映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艺术界的成就。这次展览无论从参展作品的艺术水准、装裱装潢还是展陈布置上来说,都具有较高的水准而且很有特色。
陈志强还谈到,参加这次展览的艺术家都是近几年在各种大赛中获奖的或者创作活跃、有实力的艺术家。参展作品采用组委会约稿方式,邀请艺术家创作,然后文联所属各协会的艺术委员会再从约来的作品中严格挑选高质量的作品,组成这次展览。
失传“葡萄常”
绝技亮相
昨天的展览上,绝迹京城20多年的老北京的民间工艺绝活儿“葡萄常”突然神秘露脸,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兴趣。常家后人常弘、常燕姐妹特地为这次“还看今朝”大展制作了一尊巨大的葡萄树,其逼真的形态,让人叹为观止。
信报记者张珂/摄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余志海介绍,所谓“葡萄常”的绝活儿,就是用玻璃制作葡萄、葫芦等,该工艺最早出现在清朝咸丰年间,由于其形态逼真、工艺高超,所以成为北京一项著名的民间工艺绝活。1915年,“葡萄常”的料器葡萄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获得大奖;一套“子孙万代”葫芦架至今还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慈禧太后还曾赏赐“天义常”金匾作为常家的字号。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葡萄常”开始衰败,再加上“传内不传外,传女不传男”的传承习惯,一门曾经盛极一时的民间艺术就此失传。今天展出的葡萄树,是20多年来,“葡萄常”绝活儿首次亮相。
记者了解到,“葡萄常”的工艺是先把玻璃料烧化,然后用吹管吹成一颗颗葡萄珠,退火后再把它们连结成串,最后配上枝叶,喷上白霜,一串串葡萄艺术品便成功了。记者看到,这些葡萄珠有的是紫色,有的是绿色,有的绿中透紫,并且都蒙上了一层白霜,显得晶莹逼真,引人垂涎。常弘透露,为了把“葡萄常”的工艺发扬光大,她们姐妹正在探索把“葡萄常”工艺品推向市场。
除了“葡萄常”的绝活外,张宝琳、张俊显等制作的面人,张凤琴、白秀蛾等制作的剪纸,邱贻生等制作的毛猴,也都十分精美。
编著画册
文联收藏展品
这次参展的书法作品和摄影作品一律配上了油画框和卡纸镶边,更显华丽。记者在展览上发现了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吕浩材亲自挥毫的毛主席诗词行书《水调歌头·游泳》,其笔意隽秀灵动、功力深厚,再配上毛主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句,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
摄影家协会这次展出的照片以反映新北京题材为主,既有落日时分的故宫美景,也有抗击非典胜利后的喜庆场面,还有筑路工人在前门城楼下修补路面的场景,反映出北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发展。其中本报摄影记者张珂拍摄的作品《现代激情》赫然在列,不少观众对其评价颇高。
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陈志强介绍,这次展览选送的优秀书法和摄影作品非常多,遗憾的是场地有限,不能全部展出,不过市文联已经将所有选送的书法、摄影和民间艺术品收录编著画册。这次展览结束后,其中相当一部分展品将留做市文联收藏。
信报记者王健/文张珂/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