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是一个独特的行业,表面看,它好像和您无关;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您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就像去电影院看好莱坞大片一样,现在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和整个世界基本同步阅读那些最流行的图书,这对中国出版界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出版人对原创作品的信心和专业水平不足,出版界底线的丧失和制度制约的匮乏有可能成为中国出版业的致命之痛。
贝塔斯曼已经来了,世界就在家门口。可我们离世界,似乎还很远。
如果有一天,您在市面上看到的贝塔斯曼书店比新华书店还要多,一本又一本《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盘踞着大部分中国畅销书榜,您心里会有何感想?您会不会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好像被颠覆了?自己的文化消费习惯正在被强行改变?
不错,出版是一个独特的行业,表面看,它好像和您无关;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您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而现在,这个行业正在经历挑战;也许随之而来,您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也将不得不经历一场挑战。
曾经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说中国出版的产业规模加起来还比不上一个贝塔斯曼公司。近年来大城市街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贝塔斯曼书店更加深了人们的这一印象。单纯以产值和数字作为比较当然未必合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相对于体系完善、规模巨大的西方出版业,中国的出版界可以学的东西还很多。
9月2日开幕的第1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可以看做是这样一种学习的实践。事实上,从最近几年普通读者的日常阅读书单中,我们已经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世界的潮流:《谁动了你的奶酪》、《杰克·韦尔奇自传》、《哈利·波特》系列、《那小子真帅》……就像去电影院看好莱坞大片一样,现在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和整个世界基本同步阅读那些最流行的图书,这对中国出版界来说,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成绩掩盖不了问题。面对《达·芬奇密码》全球550万册的销售数字,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内地拿出的销售成绩是区区20万册,而更令人叹息的是,这样的成绩已经足以保证该书成为2004年内地十大畅销书之一,市场规模的萎缩由此可见。事实上所有业内人士都知道,如果没有教材和教辅的支撑,绝大部分出版社将在瞬间倒闭。
是中国的读者不愿意读书吗?当然不是。一个典型例子是,从去年开始,一本署名美国人凯普的《没有任何借口》卖出了150万册,迄今还雄踞各大图书排行榜的前列。然而这本创造了销售奇迹的作品却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凯普的作者,也根本不存在一本《没有任何借口》的原版英文书!如果说市场规模是客观条件,运作手段需要经验积累的话,那出版界底线的丧失和制度制约的匮乏更有可能成为中国出版业的致命之痛。
是国内的作者不会写东西吗?当然也不是。看看每天有多少天才写手把自己的才情挥洒到网上,看看有多少精品压在作者的抽屉底下不能和读者见面!事实上,我们缺少的不是原创,而是出版人对原创作品的信心和专业水平不足。此外,相比克林顿400万美元的预付稿酬,我们的出版人显然不够善待作者。如今出版市场恶化,出版界不把目光投向开拓市场,而仅仅从压缩成本着眼,长此以往,受伤害的只能是出版业本身。
值得庆幸的是,有识之士从来没有放弃过提升中国出版水平的努力,各大出版社也希望早日与世界接轨。
在今年的BIBF盛会之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出版社最新的成绩单:全球畅销书克林顿自传《我的生活》即将引进出版,而已经畅销将近两年的原创精品《水煮三国》也已经输出了海外版权。不要小看《水煮三国》的输出,在中国版权贸易存在严重“逆差”的情况下,这本书为原创作品争了一口气。
贝塔斯曼已经来了,世界就在家门口。可我们离世界,似乎还很远。
本报评论员涂志刚
相关报道见C5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