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侯孝贤
第一次看《风柜来的人》,发现就一个长镜头架着,里面几个年轻人跑来跑去,最后跑出了镜头,但那镜头还是架在那,只剩一片海,过了老半天那几个人才跑回来。这是侯孝贤教科书式的做法,从那以后只要是看到镜头一动不动,里面的人说话带台湾腔,我们便认为它是侯孝贤的电影。
侯孝贤的主题经常被一种散文式的抒情所笼罩,这也是对他为什么偏爱用长镜头的解释,曾经有批评指责他在《悲情城市》中对二二八事件没有做直面的表现。事实上,这不仅是台湾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取得重大荣誉的电影,也是第一部直接触及台湾长期以来政治禁忌二二八的文艺作品。因此电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作为一部描写二二八的电影,《悲情城市》的确缺乏历史的再现以供观众对事件的全貌有所了解。然而,影片通过一个家族在二二八发生前后的这段时期间的日常生活经验,而非将二二八当做一个独立的历史故事,《悲》片事实上对于当时台湾人作为一集体族群所受到来自国民政府所代表的中国政权的迫害与屠杀事实上作了更深刻的描述。时间所带来的影响总是在时间之外,事实上《悲情城市》没有直接描述二二八使它避免了成为一部左派电影,它关于当时外省人与台湾原居民的矛盾,关于台北的自我认同上的一种尴尬,这些都被稀释在电影里面,它的宽泛与含蓄让它拥有了比事实本身更大的意义。
而在《童年往事》与《风柜来的人》里,侯孝贤采用了一种对过去脉脉含情的态度,它那些标准的长镜头让凝视成为一种诗意的总结,许多当时生活的细节总有莫不经心的触动,像是一页日记,比如电影中老是出现的雨季,巷子与田野,关于童年的隐痛与成长的困惑,包括那个寻找孙子的奶奶与那棵树。那时的台北被侯孝贤用晕黄的色彩打亮在过去的记忆里,他自己也成为台北街头的一盏老路灯,黑暗中飞满曾经的蛾虫。
(蕥 嬉/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