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纳西古乐打着官司演进京 纳西古乐被“打假”(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9月19日01:20 北京娱乐信报
  昨晚,有“音乐活化石”之称的云南丽江纳西古乐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音乐会,一展其魅力。这是纳西古乐第四次进京。

  但是这次吸引媒体的并非古乐本身,而是由《艺术评论》一篇质疑文章引起纳西古乐真伪风波。因为这场风波,两位相识二十多年的老友即将对簿公堂,其中一位是原告——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会长宣科,另一位则是被告——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吴学源,同时成为被告的还有《艺术评论》杂志。

纳西古乐打着官司演进京纳西古乐被“打假”(组图)
宣 科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据悉,云南省丽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并将于近期开庭审理。据悉,被告《艺术评论》杂志已经聘请律师,做好应诉准备,并称准备利用这场官司向大众普及音乐知识。宣科则表示,这场官司百分之百能赢,对演出没影响。

  焦点:纳西古乐被“打假”,宣科索赔122万

  《艺术评论》杂志社长赵春强告诉记者,2003年10月15日《艺术评论》刊登了一篇名为《“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的署名文章和《宣科神话》,对申报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纳西古乐进行了质疑。于是宣科将《艺术评论》杂志和文章作者吴学源告上法庭。

  该官司被告之一、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吴学源告诉记者,他在《丽江日报》上看到一篇题为《古乐申报进入关键阶段》的报道,其中提到丽江县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把纳西古乐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吴学源认为,纳西古乐说明白了就是一台晚会的名称,一个商业品牌,它和史实不符,欺骗性太大,于是就有了刊登在《艺术评论》上的《“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这篇文章。

  记者了解到,宣科请求法院追究上述两被告的侵权行为,判令其立即停止侵害,并为原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向原告赔礼道歉;要求吴学源赔偿10万元,《艺术评论》杂志社赔偿112万余元。

  表态:原告被告针锋相对,均坚信必胜

  《艺术评论》杂志主编田青昨天告诉记者,官司已经由丽江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艺术评论》已经请好了律师,准备了应诉材料,但是丽江中院至今未通知何时开庭。田青说:“宣科和我们打官司是好事,通过这场官司,可以普及音乐知识,让大众了解纳西古乐的真相。”采访中记者发现,田青对打赢这场官司显得信心十足,他表示《艺术评论》将肯定获胜。

  针对即将开庭的官司,吴学源表示,他相信中国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坚信历史不可能被颠倒,事实决不会被歪曲;更坚信自己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有权利发表且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是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和方式都不能剥夺的。

  宣科的法律代理人马军律师介绍,《艺术评论》刊登《“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侵害了宣科的名誉。它不仅给原告精神和名誉上造成极大伤害和损毁,还直接导致申遗工作受到影响。

  宣科昨天对记者表示:“丽江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了官司,最近几天就要发传票,这场官司我们肯定能赢,因为他们不懂文化。打官司对进京演出没有影响,这次进京,乐团中的26名乐手全来了,规模非常大,我们准备得也很充分。”

  疑点:中国艺术研究院阻挠宣科申遗?

  记者了解到,我国负责向联合国申报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而与宣科有官司纠纷的《艺术评论》,正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下属的杂志。纳西古乐申遗未果,是否与这起官司有关?

  “宣科和我们杂志打官司是申报世界遗产被否定之后的事情”,《艺术评论》主编赵春强说,“我们刊登《“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一文,是因为宣科的纳西古乐申报世界遗产未成功,但是在宣传上已经称是世界遗产,三位国内知名的老专家联名给文化部写信,说‘纳西古乐如果申报成功将是云南音乐界的耻辱’,我们才发表相关文章,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因为官司,中国艺术研究院阻挠了纳西古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赵春强告诉记者,《艺术评论》与宣科的官司,以后也不会影响到纳西古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文化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有一个国家中心,负责中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这个中心的工作是客观、严谨的,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某个人或某些人能左右的,而且打官司是《艺术评论》的事情,牵扯不到院里。

  纳西古乐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并未被否决,材料至今还在文化部国际处。宣科告诉记者,去年申报未果,是因为材料不全。等这场官司打赢后,他将把不全的材料补足,继续申遗。宣科表示,今后对纳西古乐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工作绝不放弃,只是将更加慎重。

  思考:纳西古乐还能走多远?

  奇人宣科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根据他的介绍,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的骨干乐手也多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宣科的纳西古乐未来将靠谁来传承呢?

  宣科告诉记者,纳西古乐在他的运作下已经成功地商业化,已经和丽江的旅游产业结合在一起,表演纳西古乐的地方也很多,现在老少都算上,丽江已经有300多人能演奏纳西古乐,所以传承不是问题,问题是现在的年轻乐手还不够成熟。其实学会演奏纳西古乐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表现出曲调中的韵味,老艺人在这方面比较优秀,年轻乐手要想达到老艺人的境界还需要很长的路。

纳西古乐打着官司演进京纳西古乐被“打假”(组图)
演奏中的纳西古乐。

  争议1

  宣科:纳西古乐是“活化石”

  吴学源:纳西古乐是个“拼盘”

  对大多数人来说,神秘的纳西古乐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音乐呢?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吴学源认为,纳西古乐是“拼盘”,是由“热美蹉”、白沙细乐、洞经音乐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热美蹉”是来源于纳西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观念的一种歌舞;“白沙细乐”是明洪武年间开始,从中原传到云南的一种音乐;“洞经音乐”是云南省特有的一个地方民间音乐品种,是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艺术活动。因为毕竟只是一台晚会的名称,所以把这个商业品牌拿到世界上去“申遗”,显然有损国格,幸好国家文化部并未批准审报。吴学源还谈到:“我和宣科有20多年的交情,提出反对意见绝不掺杂个人恩怨。”

  宣科说,其实纳西古乐仅仅是一个简称,它的全名应该是“纳西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保留、弘扬的古老音乐”,它都是我们纳西族祖祖辈辈演奏传承下来的。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现已流失),以及丽江本土音乐“白沙细乐”组成。其音乐主体是在明朝时,随中原移民传入丽江的,那时候的丽江偏僻闭塞,避免了中原地区的战乱而使这些音乐得以保存。并且因历史上纳西族特有的习俗(妇女负责操持家务及田耕,而男人只需从事琴棋书画等活动),令纳西男人有充足的时间将这些音乐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使其成为当今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宣科说,现在大家都说京剧是北京的传统文化,但其实从乾隆50年四大徽班进京到现在,京剧在北京只有200多年的历史;而纳西古乐传入丽江地区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不能说是纳西族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能申报世界遗产?

  争议2

  宣科:老艺人大多七八十岁

  吴学源:胡子老人只是“摆设”

  宣科说,纳西古乐中的《白沙细乐》等古曲,是世界音乐领域内仅存于世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被誉为“音乐活化石”;而且演奏的艺术家们大部分是七八十岁的老人,由于年龄的原因,这些“国宝”级的音乐家平均每年仙逝1.5人。

  吴学源介绍,清代有关《白沙细乐》的文献中记载,《白沙细乐》有很多曲调的确是消失了,但此类名称的曲调还广泛存在于昆曲、京剧等各戏曲剧种中。而且丽江东巴宫民间艺术团近八年多来,每天晚上都在丽江演出着《白沙细乐》,因为这套音乐的三个传人之一的杨曾烈先生就在这个艺术团。早在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时,《白沙细乐》中的“笃”、“一封书”、“三思渠”、“美丽的白云”等几支曲调就已经在北京天桥剧场及北京工人俱乐部礼堂演出过了,并获优秀表演奖。

  田青透露,宣科专门在云南寻找有胡子的老头,纳西古乐表演的时候,让这些老头坐在前排当“摆设”,其实真正演奏曲目的是后排的年轻人。宣科在日本演出的时候就曾经有过老头在台上睡着的情况,日本媒体还刊登了大幅照片。

  争议3

  宣科:纳西古乐有“稀世三宝”

  吴学源:“世所罕见”是一大笑话

  宣科说,纳西古乐最具欣赏性的地方是其“稀世三宝”。第一件宝贝是古老的曲子,因为古乐队演奏的诸如?眼浪淘沙?演、?眼山坡羊?演等唐宋古曲,为世所罕闻。其次就是古老的乐器,乐师们手上所持乐器,皆有上百年历史,如芦管、苏古笃(波斯诗琴)、十面云锣等乐器,同样也为世所罕见。再有就是古老的艺人。

  吴学源告诉记者,把?眼浪淘沙?演、?眼山坡羊?演等古曲称为世所罕闻,音乐界的人士听了是一个大笑话,?眼山坡羊?演、?眼浪淘沙?演等曲调名,泛见于中国戏曲各个剧种的曲牌中,如昆曲、京剧直到云南边疆的滇剧之中。在云南洞经音乐中,这些曲调名称各个县也都可以见到,怎么说是世所罕闻呢?

  “说芦管、苏古笃(波斯诗琴)、十面云锣等乐器为世所罕见,这种宣传倒是世所罕见”,吴学源介绍,因为芦管其实就是北方吹打乐中的管子,只是制作材料不同罢了,其源于古代筚篥,现在以竹为管者,吉林省朝鲜族中还普遍存在,还是称为筚篥,也称为朝鲜管子;这种乐器还有广东普遍流行的喉管。芦管在云南省剑川县的洞经音乐中也有,所谓世所罕见,实在是少见多怪。

  苏古笃,汉语称为火布思、胡拨,是一种中亚弹拨乐器,与现在普遍流行于新疆少数民族中的考布思以及西藏普遍流行的扎木聂是同族乐器;苏古笃与扎木聂形式更为一致,只是弦轴多少的差别罢了;在云南省,滇中和滇南的汉族洞经乐队中,从旧社会到现在,都有使用,汉语就称为胡拨,这也并不罕见。

  十面云锣称为世所罕见,也是一大笑话,云锣本来就是从中原汉族地区传到丽江去的,就说云南吧,现在各地也还普遍使用着,在北方就更不用说了。北京附近的农村中还有世代制作云锣的老艺人世家,这种宣传,不能不说是当今文化界的一种悲哀。

  信报记者王健

  
伤痛无忧,活力无限! 微创隆胸塑造惹火胸围
1元抢购明星物品 美式MP3 SOUL登陆中国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关键词 
 免费电影 电视剧 明星
 中国式离婚 美女 刀郎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