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报讯(记者王健)“吉利大学文学大讲堂”系列讲座于上周举办了新学期的首场讲座,在成功创作了电影《张思德》剧本后,北京作协主席刘恒受吉利大学文学研究院的邀请,为吉利大学的同学们讲述了他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经历,和他对自己未来的期望。
据悉,“吉利大学文学大讲堂”系列讲座受到了吉利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并在首都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吉利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史晓女士透露,“吉利大学文学大讲堂”系列讲座每周一讲,一般安排在周五下午进行,将聘请国内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到场,计划至少持续两年时间。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记者了解到,该系列讲座旨在向吉利大学的同学们普及文学知识、剖析著名作家成长历程,指导学生文学创作、培养中国作家后备力量。今天下午,著名文学评论家、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孟繁华先生将来到吉利大学同学们中间。
刘恒自白
狂写日记练笔头
小时候,我的生活过得浑浑噩噩,学只上到初中二年级,15岁去当兵,直到后来到北京文学当编辑,抽出时间读了一个干部研修班,才拥有了大专学历。但是即使是在最动荡的年代中、最艰苦的岁月里,我依然没有放弃我的文学梦。
那时候记日记,是受公开发表的那些名人日记的影响,比如雷锋日记等。那些日记中,显示了一种很有感召力的人生观,我自己记日记的时候,也有意往这种方面靠拢。我那时候总有一种预感,自己的日记早晚会公开被大众观看,所以总是努力对日记进行修饰。这种对日记的修饰,其实也是一种对表达能力的很好的锻炼。
大家记过日记的人都知道,记日记其实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记着记着就麻木了,但是如果你还想坚持下去的话,那就要不断观察自己的生活,因为每天的生活都是类似的,需要从中发现不一样的细节。看起来你是在为自己的日记寻找素材,其实你是在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在不断总结自己的观察。不过无论你怎么观察,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事情还是重复的,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发挥主观意识,从旧事物中寻找新的面貌,分析那些你曾经分析过的事物。
汽车厂里熬心志
我21岁从部队转业,当时分给我的是很好的工作,有两个工作任我挑:农业机械研究所资料室资料保管员和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工作。我到复员军人转业办公室,问有没有体力劳动的工作,比如挖煤、火车司炉、炼钢工人。办公室的人跟我说,对于复员军人,没有这么次的工作。我非常失望。
后来碰到一个复员军人,他被分到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冲床车间,那个车间每年都会有七八个人的手指头被冲掉,非常辛苦。我一听这个,特别兴奋,也没跟家里商量,马上提出和他换工作,于是就来到了北京汽车制造厂。
我就被分到了总装车间,在流水线上工作,每六分钟过一辆吉普车,给每辆吉普车相同的部位装相同的零件,简单枯燥,而且很累,最紧张的时候是工作12个小时,休息12个小时。
这个工作没干多久我就后悔了,在那种环境下,根本没有创作的欲望,也谈不上体验生活,周围有些工人素质很低,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开病假条。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梦想。很多时候,母亲半夜起来,看到我的小屋还亮着灯,就劝我睡觉。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上班骑着自行车就能睡着了,自行车车圈蹭马路牙子的响声把我惊醒。
北京文学功名就
1977年7月份,我第一次投稿就被北京文学选用了,那是一部短篇小说。当时北京文学领导认为我的稿子写得很成熟,就对我说,“来编辑部帮忙吧,干3个月”。我终于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泥泞中走出来,为了不再回到那个环境中去,我在北京文学编辑部每天来得最早,打水、扫地,十分勤奋。
3个月后,领导对我说,你干得不错,再干3个月吧。3个月之后又是3个月。这么一来二去,我竟然从北京汽车制造厂调到了北京文学杂志社。一旦开了这个头之后,我在文学道路上走得还比较顺。现在我是北京文学的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