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新华网银川9月19日电题:中国的儿童电影为什么热不起来--与《上学路上》导演方刚亮的对话
新华社记者陈晓虎、孟昭丽、刘路
儿童电影只拍给儿童看,导致单纯突出它的教育功能,因此儿童反感,大人更不会看。如果换一种思路,儿童片是否可以拍成老少咸益、寓教于乐的片子?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采访了第24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入围影片《上学路上》的导演方刚亮。
记者:你拍摄《上学路上》的立意、初衷是什么?
方刚亮:这是我第一次拍摄关于儿童题材的影视作品。拍摄这部电影时没有把它当成纯粹的儿童电影来拍,而是想让“小孩喜欢,大人也喜欢”看这部片子,我想感动的不只是儿童,而是所有看过片子的人。
记者:中国的儿童电影应该怎样定位?
方刚亮:在中国电影界,儿童片到底是关于儿童故事的电影呢,还是给儿童看的电影,一直没有定论。儿童片不应只是给儿童看的,儿童影片是通过儿童来反映这个世界。从参评奖项方式上,定位也不明确,比如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儿童片单元是两个奖项,成人评委奖和儿童评委奖。而我们国家大概因为儿童电影的总量不多,所以儿童电影的奖项没有像柏林电影节那样划分的明晰,基本上只要是关于儿童的就可以参评。
记者:国产儿童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方刚亮:难以市场化,很多片子拍了只能放在库房里,无人知晓。放映公司一般不敢接国产儿童片的单子,因为儿童片对放映公司来说,市场风险太大。很多人一看是国产儿童片,扭头就走,很少有人愿意看。儿童观众自己买票消费的不足十分之一,电影发行部门一般是通过有关行政部门或者学校来组织放映。
记者:怎样才能创作一部好的儿童电影?
方刚亮:现在好的儿童电影剧本太少。创作缺乏儿童视角和对儿童生活的真实体验,不尊重身为观众的儿童,这是儿童电影的最大硬伤。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独有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要出好的作品,创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孩子的世界。作为一个优秀的儿童电影创作者,最不可缺的不是艺术水平和导演能力,而是“童心、真心和爱心”。
记者:中国的儿童电影为什么热不起来?
方刚亮:国家对儿童片的总量投入并不少,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儿童片投入拍摄,但拍出的影片总体质量不高,精品不多。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明明知道这样的影片回报不会很多,因此投入也就低,投入低导致很难吸收好的创作者和好的演职人员,结果拍出的片子质量不高,很难带来好的回报。国产儿童片多年来强调教育功能,却忽视了娱乐功能,缺乏观赏性。如果让儿童看电影纯粹为了接受思想教育,是很不现实的,孩子们也会排斥。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影片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最新消息:曾经负责《手机》等片市场发行的业内巨头华谊兄弟公司瞄上了《上学路上》,而且韩国釜山电影节的组织方已经邀请《上学路上》的相关人员参加电影节的评选活动。
访后点评:《上学路上》在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史上能否创出一条新路子:获奖+票房?这二者的结合是不是中国儿童片的“飞跃”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