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女作家萧红24岁写就《生死场》,字里行间对于生的坚强以及死的挣扎的描摹已力透纸背。5年前,女导演田沁鑫将其搬上舞台,雄迈境界格外摄人心魄,那一年,她30岁。昨晚,借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的契机,《生死场》再现舞台,闻讯而来的观众挤满了中戏逸夫剧场的观众席,萧红笔下的愚夫愚妇再度借剧还魂,勾起了人们的戚戚情愫。
在很多人心中,话剧《生死场》是一部足以令人仰视的当代经典,作为一出近几年几乎绝迹于北京舞台的乡土戏剧,该剧当年在文本以及演员的形体上做足了文章,此次复排,文本并未做大的改动,虽由原班人马出演,但演员的表演较之以前更加松弛。时隔5年,演员的形体表现依旧能够称为全剧的看点,为了契合征服与被征服最初就发生在两性之间的主题,演员时而奔跑追逐,时而滚地纠缠,分明印证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
后来,日本鬼子的到来打破村民生老病死的轮回———第一次,他们强奸并杀死了二里半的老婆;第二次,他们杀死了带头反抗的地主二爷;第三次,他们为找毛子开始了疯狂的杀戮……村民们终于明白,想不招谁不惹谁地活着,不可能!他们最终反抗,只为死后坟头上不插日本旗。他们齐声高喊:“今儿个送死为什么?活着!”当这一个又一个曾经令人热血沸腾的画面再度浮现在眼前时,掌声依旧,“我们顽强,因为我们灾难深重;我们宏大,因为我们坚忍包容”。观众激情不变,导演田沁鑫以及韩童生、倪大宏、张英、李琳、任程伟、马书良等演员亦是如此。就如田沁鑫所说,“复排《生死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感悟,很多人当它是半个经典走进剧场的,我们应该尊重这些观众。这是一部青春作证的作品,5年前,凭着年轻时的一腔热情,我们一不留神创造了《生死场》当年演出的辉煌,但我不知道自己今后还能不能做出这样的戏。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功夫戏,我是沿着当年焦菊隐先生开创的这种学派一路走过来的,但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如果这出戏能够有幸成为保留剧目,我希望能够起用年轻演员将它一代一代传演下去。”
在管子和唢呐营造的极富东北意味的旋律中,每一位演员都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前来接受观众的掌声,即使是剧中一直弯腰驼背的“二里半”也依旧延续剧中的造型没有直起腰来,似乎田沁鑫每一部作品的谢幕都用意颇深,因为她始终觉得谢幕时戏并没有结束。“我把谢幕当作一出戏来排,《生死场》的结尾并不是村民们一同奔赴美好的明天,而是回到了从前,回到了原始的状态中去,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谢幕方式。”或许正如田沁鑫所说,谢幕并不意味着戏的终结,能否成为“精品剧目”也不能宣判这出戏的生与死,因为其已经在当代中国剧坛占据了一席之地。文/本报记者 郭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