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假日寻宝”获大进展 奔走600里寻到“什不闲”(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0月17日02:17 北京娱乐信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十月一日,本报曾刊登了受民俗专家王作楫的委托寻找民间曲艺“什不闲”的故事,遗憾的是,当时记者虽然多方采访,但并没有找到“什不闲”演出用的架子。这篇报道一见报,马上有热心读者打来电话,说他们那里有“什不闲”的演出。

  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记者近日驱车600里前往京郊,终于寻找到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什不闲”的传人。

“假日寻宝”获大进展奔走600里寻到“什不闲”(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第一站:平谷区镇罗营镇关上村

  现场:村民李永田、李维刚现场勾脸、贴片子,合作表演“什不闲”

  读者张守印告诉记者,他们村每年都有“什不闲”的花会,原来的老街坊李维刚就是花会的会头。记者马上联系到李维刚,他介绍说自己今年60岁,从18岁就开始跑会,到两年前他们村的花会不再演出为止,他唱了40多年。虽说有两年不演了,但是演出用的架子和乐器都在他家保存完好。李大爷告诉记者,演出用的所有家什也都在大叔李永田家。李永田今年55岁,但论辈分李维刚得叫他大叔,从14岁就开始演“包头”(“什不闲”中的女角)。

“假日寻宝”获大进展奔走600里寻到“什不闲”(组图)
  李维刚介绍说他们村的花会最早始于明清,叫做“灯花老会”。传到他们这一辈已经是第五番(代)了。他们这番会是1988年组织起来的,此前已经有26年没有演出了。现在看到的道具、乐器都是那时会员自发凑了1万多元置办的。架子是找当年的老木匠做的,现在会做这种架子的老木匠都已经去世了,图纸虽然还有,但是没人会做了。

  叔侄俩一个去储藏室翻道具、乐器,另一个从房檐上取下“什不闲”的架子,等擦去了架子上厚厚的灰尘,让王作楫先生苦寻不得的“什不闲”架子终于露出了他的本来面目,那是一个一人多高、1米多宽的红漆漆的木头架子,顶上两条金龙戏珠,中间有个横梁用来挂锣,一侧有个活动的把手,把镲绑在上面,一只手就可以打了,另一只手敲鼓。配套的鼓应该正好可以架在下面的横梁上,遗憾的是“文革”时那面鼓被毁,现在只能拿腰鼓替代。

“假日寻宝”获大进展奔走600里寻到“什不闲”(组图)
  收拾好了架子,二人开始扮相,李永田饰“包头”,李维刚耐心地给他大叔一点点勾脸、贴片子,由于有两年没演了,李维刚的手法有些生疏了,“再有两年不演就得全忘了”,他说。一上妆就用了一个多小时,李永田老伴儿有些不耐烦,说:“是那个意思不就得了,干吗那么认真。”“要演就得真像那么回事,不能马虎。”李永田特别认真地说。

  等一切收拾停当,我们来到院外,“咚呛咚呛”地开戏了。别看只有两个演员,没有观众,他们的动作眼神还是那么传神,李维刚演老头,身上扛着架子连敲带扭,还唱上一段现编的唱记者的词。李永田演老婆,那扭捏作态的架势再加上时不时来个飞眼,不一会儿附近的老乡就被外面的动静吸引出来,围了不少人。“好久没这么热闹了!”一个看得津津有味的中年人说。据他说,当年关上村的花会是十里八乡闻名的,每到正月可以一连演上十几天,上千人看热闹。

  第二站:密云县溪翁庄镇尖岩村

  现场:道具、乐器被锁在大队的库房里,原表演者赵瑞芝说老了,形象不好,没法演了

  离开关上村,我们又马不停蹄地直奔密云水库边上的溪翁庄镇尖岩村,给我们提供线索的郭亮师傅说,那里有个80多岁的老人会唱“什不闲”。尖岩大队的郑书记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介绍说他们这里有很多年没演“什不闲”了,道具、乐器锁在大队的库房里。她领我们来到库房,由于没人居住,库房门口已经种上玉米了,穿过玉米地走进库房,记者看到这里有道具、乐器,甚至还有插在“什不闲”架子上的彩旗,惟独不见架子。

  据郑书记介绍,八十有四的赵瑞芝老人会演“什不闲”。老人家除了耳背,身体没有任何毛病,走起路来箭步如飞,还能下地干活。他告诉记者自己从20岁就开始唱“什不闲”,就是手拿雕翎扇的先生,只负责编词唱曲。“什不闲”讲究的是见事生情,即兴发挥,走到一家门口,给人家唱些喜庆的词,人家给准备下的茶水、果品就是最好的回报。老人说现在演不成了,因为脸上全是褶子,牙也快掉光了,形象不好。

  第三站:顺义区赵全营镇去碑营村

  现场:九十高龄的刁占春老人告诉记者,“什不闲”唱词都靠一代代口耳相传,现在面临失传危险

  到了顺义赵全营镇去碑营村时已经晚上七点了,给我们提供线索的刘大智先生已经在村委会门口等候多时了。在村委会办公室我们见到了九十高龄的刁占春老人,他告诉记者,老辈人管这叫“诗赋闲”,因为这是农闲时唱的一套套诗词歌赋,后来误传成“什不闲”,意思也变成手脚不停地敲打十种乐器,原来的“诗赋闲”倒没人知道了。

  别看老人那么大年纪,可当年学的老词还是张嘴就来,前几年老人还自编了宣传计划生育的新词,宇宙飞船、电脑这些新鲜事物都在唱词里出现。现在老人最大的担心就是传统的唱词有失传的危险,那些唱词都没有文字记录,全靠艺人们一代代口耳相传,如果现在再没有人来继承刁老爷子的衣钵,十年后这批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将失传了。

  去碑营村的汪书记向记者介绍,现在每到正月里村民都会自发地组织“什不闲”演出,老的架子已经没有了,只能照着原来的意思做了一个大的架子,除了不能扛着走街串巷,其他都和杨柳青画中的“什不闲”一模一样。

  刘大智先生听了老爷子的“什不闲”显得特别兴奋。“给信报打电话算打对了!”他高兴地总结说。

  实习记者张然/文 张越/摄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