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从李欣的《花眼》到娄烨的《紫蝴蝶》,再到李少红的《恋爱中的宝贝》,在观众大惑不解的眼神中,媒体及电影人给这些电影戴上了一个冠冕堂皇的面具———前卫或探索电影,看不懂是因为你不够前卫不够探索。最近《2046》引爆这个话题。中国电影界会给出怎样的回答?
《花眼》导演李欣:导演没有个性,并不代表电影更好看
观众看不懂,是因为观影习惯,观众一直习惯看一种模式的电影。就像只接触记叙文,没机会看散文、倒叙和插叙文似的,其实这种习惯也阻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我不管别人怎么看待电影导演没有个性,并不代表电影更好看。在拍电影上,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迎合,而应该去引导。《世界》导演贾樟柯:只想拍好自己的电影
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我没有想过怎么去协调,最主要的是把电影拍好。我觉得电影看不看得懂可能是观众的问题,跟导演没关系。导演的任务就是拍好自己的电影。影评人:学术界对探索电影持观望态度
一位独立影评人告诉记者,“不懂”现象恰巧是中国电影的悲哀,因为电影也是在寻求一种回归,它所表达的诉求如果没有人明白,导演应该是悲哀的。导演是否需要迎合观众,观众的看片素质是否亟待提高。对此学术界还是持观望态度,并不愿轻易打击中国电影人和观众的积极性。行内专家:电影不是诗歌,导演不要太自我
中戏表演系的老师高景文表示,“我们不期望所有的电影都拥有无数观众,但我们希望如果是一部电影,最好能引起多数人共鸣,毕竟一部电影巨大的投资已经表示电影是大众艺术。”
“对于有导演质疑观众的欣赏素质,称需要引导的说法,我对这样的导演表示质疑,他们有什么权利去引导观众?电影有教育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娱乐功能。电影又不是诗歌,有的导演老在抒发自己的电影情怀,看看市场就知道了”。(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