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奖榜首、文华表演奖、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演员奖……2004年,记者频频在颁奖晚会上邂逅上海的“越剧王子”赵志刚。上个周末,在第二届“中日戏剧友谊奖”的颁奖仪式上,赵志刚对大家称他为2004年“领奖专业户”这个善意的玩笑,只是淡然一笑,他说:“得奖只代表过去,我更看重未来,更看重观众的反应,‘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我的观众’,只有观众才能左右一部艺术作品的市场,不是吗?”
赵志刚用轮椅推着老师尹桂芳散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两次来京间隔17年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年是你越剧生涯的丰收年,你认为那么多的荣誉都集中在今年降临,是什么原因?
赵志刚:(以下简称赵)我觉得是积累吧!今年是我从艺30周年,这之前我已经有17年没来北京演出过了,今年可能是我从艺生涯中最好的一个收获年。以前我走了很多弯路,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总的来说,是我一直没有找到我特别喜欢的剧本。去年,我在北京一下子演出了三台大戏——《家》、《第一次亲密接触》和非典时期创作的《被隔离的春天》;今年又排了《千古情怨》(即本报报道过的演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故事的《绝恋》),实际上一年的时间里排了四出大戏,也捧回了四个大奖,感觉这一年过得好充实!
记:此前你获得的荣誉多吗?
赵:不多,只在1986年、1988年和1992年获得过全国性的奖项。
记:那这些年里你都在做什么?
赵:始终都在寻找,寻找艺术上的感觉。我认为这个过程很重要。
记:你一直在强调这17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来北京演出?
赵:1986年我来北京民族宫演《何文秀》争梅花奖,两小时票全卖光了,场外还有许多等票的观众。刘长瑜老师和中国戏曲学院的很多老师都去看了我的演出,专家们的评价也很高。不过我来北京的演出时间有些不巧。
记:怎么不巧?
赵:当时上海昆剧团的老师们已在我之前到北京来举办过争梅演出专场,梅花奖是有年龄限制的,他们的年龄都比较大了,错过那一届再来北京不是件容易的事,可能就没有机会了。中国剧协那时已经选定了5名上昆的老师,加上还有一位上海沪剧的老师,这样上海就已经占了6个名额,而全国的戏曲演员总共才有十几个名额,总不能再给上海第七个吧?中国剧协的老师对我说,“志刚你还年轻,明后年再来吧。”结果这中间一下子就隔了17年。
记:为什么这么久没来北京呢?
赵:多种原因吧。一是没有特别满意的作品;再一个是体制上的原因;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包括自己去下海经商等等。不过来北京演出,一直是我的心愿。今年这个心愿才了了,我想以后肯定会有更多机会来北京演出。
《红楼梦》成功时尹老师去世
记:你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赵:我演《红楼梦》成功的时候,正是我的老师尹桂芳先生离开我们的时候,这个过程我终身难忘。在选择主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时,我的顾虑是比较多的,因为当时我已经40岁了,去演一个十六七岁的小男孩,而且又有徐玉兰老师的成功形象在先。我们院第一次改排这出戏我没有接,因为我觉得版本、导演都是一样的,我只是将徐派唱腔换成尹派唱腔,这不是一种创作,所以我放弃了。后来领导让我出演新版的交响乐伴奏的《红楼梦》,放权让我自己选择导演、作曲,自己组织创作班子。我还是很犹豫,原因是复排的第一版《红楼梦》,9场演出收回380万元,这是个多么辉煌的数字呀。我去看卧病在床的尹老师,已经半身不遂的尹老师很希望我接下这出戏,虽然她已经不能说话了,但是用手势和强烈的表情“讲”出了她的期望和对我的鼓励。
记:所以你决定接下这出戏?
赵:对。排练期间老师住院病危,演出结束我去电台做访谈直播节目,路上接到电话说老师去世了,我在车里一下子就哭了出来。那天直播时我一张嘴就要哭,所以上半段我几乎没说什么话。后来有个观众打电话进来,让我转达他们对尹老师的问候,祝她老人家身体健康。我一下子就忍不住了,主持人就说,你还是向大家宣布这个悲痛的消息吧!等我做完节目赶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有好多听众赶到了医院。所以我觉得,冥冥之中好像老师是要我借着直播把她离去的消息告诉喜爱她的观众;我这出戏也好像是老师在暗中支持着我,等我成功了她才放心离去。
赵志刚饰贾宝玉、方亚芬饰林黛玉演《红楼梦》。
《红楼梦》让我第一次开窍
记:是啊,也许尹桂芳老师真的是等到你成功了,才安心离去的。
赵:对,我有这样的直觉。当时我在上海大剧院连排全剧,100多人的交响乐气势是非常大的。那天我特别入戏,排到宝玉成婚一场黛玉的主题音乐出现后,我的脑海里应该马上出现黛玉在病榻上的模样,可我那时脑子里出现的是尹老师在病床上的情形,我一下子就移情了,哭得一塌糊涂的。这段无伴奏清板吟唱,我哭得泣不成声,连腔调都没有了,满台100多个演员都在哭,两边全是抽泣声。乐队、包括陈导、指挥都在抹眼泪。这场下来,我根本就没法唱了,我想到我的老师,因为她答应来看我演出的,但是我知道她可能永远看不到我的演出了。排到下面一场宝玉祭别黛玉,我告诫自己,你必须冷静,要不就没法唱了,下面都是大段唱腔。我拼命克制着自己,可刚唱几句,两边又全是抽泣声,我也克制不住自己了,那种感觉以后我再也没有过,但是我相信那种感觉是老师给我的,而且是我终身难忘的。我觉得,通过不断积累,到排演《红楼梦》时我开窍了。
记:生活中你常哭吗?
赵:我不爱哭,也不爱发火。只有在舞台上表演到动情处才会流泪,还有就是亲人离开我的时候。平时我还是很坚强的。我是比较典型的上海男人,很细心。我觉得我的性格中有要强的一面,不会让别人的观点来左右我,做一件事我会尽量做得更好,所以很多人说赵志刚是个唯美主义者。
主演生病临时顶替登台
记:你从小就喜欢越剧吗?
赵:不喜欢,也不懂。“四人帮”时期我上小学五年级,袁雪芬等大艺术家到我们学校去招生。我唱了首《接过雷锋的枪》,最后有个高音上去了就过关了。考进去以后,我们学的也不是传统越剧。
记:什么时候开始懂越剧了?
赵: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内部放映《红楼梦》,把我们看得都哭了。后来我开始学唱尹派了,才发现我妈妈是个尹派迷,她在“文革”中还偷偷珍藏着尹桂芳老师的签名照片。考进越剧院时,我的条件不是特别好,经常坐冷板凳。
记:什么时候出现的转机?
赵:1979年我从老生改学小生后,排演的第一出大戏是徐玉兰老师的《追鱼》,我在C组。A组排练,B组偶尔排练,C组坐在板凳上看别人排练。老师教的时候,我都记住了,回到宿舍我就自己练。到了正式演出的前一晚,A组的小生得了急性阑尾炎要开刀;B组的小生说“不会”;老师问我会不会,我说“会”,就获得了这么个机遇。所以我始终坚信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晚会垫清唱获观众青睐
记:你的命运是从何时开始改变的?
赵:在一次学生们的演唱会上,我唱了《浪荡子》中的“叹钟点”,所有的老师都愣了,这段唱从来没教过,他怎么会的?其实每天下课,我肯定拖住我的主胡老师帮我练唱,至少一小时。后来又参加了几次越剧纳凉专场晚会,老艺术家们演折子戏,中间换场由我们青年演员清唱。公园的草坪上有几千人,主持人一报,接下来为大家演唱的是上海越剧院的青年演员赵志刚,观众一听就开始起哄,“男孩子不灵的,不要听。”主持人又说唱《何文秀》选段,观众就不再起哄了。我第一次在那么多人面前唱,很紧张,手都在抖。但刚唱两句下面满堂彩,之后我就下不来台了。我又唱了好几个选段,观众还是不让我下,他们在喊唱《浪荡子》,当时我就想《浪荡子》他们喜欢听,我要赶快学,后来就演了全剧。1981年在一次中青年越剧电视晚会上,因为没有尹派传人,老师们把我推荐给了尹桂芳先生。
记:听说你又在准备新戏?
赵:是的。不过这个话题和我对越剧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咱们下个星期再聊吧。
信报记者唐雪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