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被遗忘的一代名流(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09:37 新京报
  书评人一泓秋水
被遗忘的一代名流(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书名:《叶公超传》作者:傅国涌版本: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定价:18.00元

  叶公超虽是文化才子,但他一生的遭遇不过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命运的又一次翻版,从甘心被利用,成为“帮忙”的工具到最后被遗弃,他一生的悲剧不过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中的一声叹息。

  诚如作者所言,叶公超是一个被遗忘的文化名人。

  尽管曾经叱咤文坛,闻名学界,一旦时过事迁,也只有任“雨打风吹去”。而今,他的音容笑貌和他的文字一样,都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里,很少被人提及。

  作为一介文人,叶公超在北大、清华、西南联大任教十多年之后,又步入政坛,这决不仅仅是迷恋权势和由此带来的利益、享受,多少也有凭借一己之力改造社会的心愿。这种选择不仅中止了他在专业领域发展的可能性,也为其日后政治生涯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毫无疑问,在文化人与政客之间,永远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纵观叶公超前半生经历不难看出,当他在文化界活动时,虽有坎坷却从无大碍,称得上如鱼得水,甚为相得。在学术上,叶公超也多有建树。自从1940年从政以后,短暂的顺利让他沾沾自喜,以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显然,叶公超虽身在政坛,但其本质上仍然保持着文人的特性———他并未从根本上完成一个文化人向政客的转换。在两者之间,他更接近于前者而缺乏政客的老谋深算、油滑和随机应变,他始终只是一个身在政坛的文化人。然而,在一个政治生活从未正常化的政府中工作,既无完善的制度作为规范的保证,也缺乏民主的风气,这显然注定了他日后被蒋氏专制政权遗弃的命运。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叶公超步入政坛之后并未想到政治的严酷性,他晚年一直生活在抑郁中无法解脱,也是因为缺乏从政者所应有的承受失败的心态使然。

  叶氏的悲剧并非只属于其个人,在他身上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命运的浓缩。

  其中,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杜维明先生曾云:胡适、鲁迅这一代人,由于身在其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较近,因此难以完全摆脱儒家文化负面因素的影响,两位文化巨匠的婚姻即为明证:胡适遵母亲之命,与美国女友斩情思回老家成亲;鲁迅与朱安有名无实的婚姻一直维持到死。而表现在叶公超身上的则不是婚姻,而是其为国民党政权“帮忙”的举动。

  与叶公超相比,胡适则更为睿智:在担任多年的驻美大使之后毅然辞职,重返讲台,后有多次担任要职的机会,均坚辞不受。这种主动的选择不仅使之免遭了被抛弃、禁锢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保持了自身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叶公超虽是文化才子,但他一生的遭遇不过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命运的再现和又一次翻版,从甘心被利用,成为“帮忙”的工具到最后被遗弃,他一生的悲剧不过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中的一声叹息。他“喜则画兰,怒气绘竹,但绘竹的时候总是比画兰的时候多”其实再正常不过:当一个知识分子成为政治的依附,因不合蒋氏心意被弃若敝履且丧失自由之后,又有多少机会能“喜则绘竹”呢?尤其是对于一个“学贯中西,气度泱泱”的知识分子而言,这种痛苦就更是弥久愈深。

  叶公超身上让人怀念的,莫过于其过人的学识和率真的性情,这两者表现在文化人身上时,不失为一种让人喜爱的品格。而其晚年的悲剧,当能让当代知识分子三思。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