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文学大师引进年?从四月初的伊凡·克里玛作品引进,到俄罗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巴别尔的重新发现,许多因各种原因被淹没的大师作品,都排着队来到了中国。作为临近岁末的压轴大戏,20世纪荒诞派文学大师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的作品亮相,更多是在一个小圈子进行。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一个相对曲高和寡的文学流派,贡布洛维奇的《费尔迪杜凯》中国版的问世,考验的是当代中国读者的耐心。
今年是这位波兰作家诞辰100周年和逝世35周年,不仅波兰宣布本年度为“贡布罗维奇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他列入对具有全世界意义的名人和特别重大事件举行周年纪念活动的权威名册。在中国,《世界文学》今年第三期做了贡布罗维奇专题,长达7万字,主编余中先将这次专题称为文学界的一次补课,补课的内容包括贡布罗维奇的三部短篇和一些日记。而由译林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费尔迪杜凯》在十月底推出,对中国出版界来说,也是首次从波兰原文翻译过来的作家代表作。贡布罗维奇1927毕业于华沙大学法律系,在法院做过见习律师。1933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成熟期的日记》。1937年发表这部长篇《费尔迪杜凯》。虽然生在波兰,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国外度过。1939年出外旅行,正赶上“二战”爆发,他因此滞留阿根廷,从此开始国外的漂泊生涯。1963年贡布罗维奇来到西柏林,后辗转至法国,定居在尼斯附近的旺斯。1969年7月25日因心脏病死于该地。上世纪六十年代,贡布罗维奇开始受到世界关注的,其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86年至1997年波兰出版了《贡布罗维奇全集》十五卷。
贡布罗维奇一直坚持用母语写作,但是文学界认为他最大的特色是非波兰性。米兰·昆德拉对他倍加推崇,他所承认的“中欧四杰”中,将贡布罗维奇与卡夫卡、穆齐尔、布罗赫等并称。昆德拉还以赞赏的笔调称他为“文坛的害群之马”,昆德拉说:“波兰人一向把文学看做是必须为民族服务的事情,贡布罗维奇则反对这样做,他还极力嘲笑这样的角色。他坚决主张要让文学完全独立自主。”
具体到这部长篇,其故事体现了作者一贯的荒诞性:三十来岁的青年作家尤瑟夫,被昔日的老师变成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重新返回学校,然而那种填鸭式的学校教育却使他产生了逃离的念头。但是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他所经历的,无不折射出现实的绝望与荒诞,揭示出波兰当时种种落后现象。
“贡布罗维奇总是在用别人想象不到的角度看世界,翻译他的作品就意味着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刚刚受到译协表彰的资深翻译家易丽君一生都在从事波兰语的翻译,但她仍能感到翻译这部作品的不易,她形容与丈夫袁汉镕翻译本书的过程,是在争吵中进行的。一句话,贡布罗维奇的写作太天马行空了,“他的语言经常有近义词、多义词的重叠、还有怪话、反话、生僻词的运用,一千个人翻会有一千个看法。”
小说之所以取名“费尔迪杜凯”,易丽君解释,这是作家创造的一个新词,在波兰语中没有明确的含义,与书中叙述的内容也没有直接联系。贡布罗维奇自己的解释则是:这个词儿是反传统、反媚俗的象征,是他创作思想和美学革命的一种标志。孙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