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英雄》《十面埋伏》有失张艺谋水准
昨天下午,张艺谋及中国电影艺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内举行。
包括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研究所等诸多权威学者、评论家,各抒己见,观点犀利而尖锐,其中北大教授张颐武更是非常清楚地指出:“张艺谋抗中国媒体的能力最强,媒体越骂得厉害,他胜利越大。”不过让人有些遗憾的是,这场
专门为张艺谋个人和其艺术举办的专题研讨会,却始终不见张艺谋的身影,在写有张艺谋的牌子后面是一张空空的坐椅。
正像《艺术评论》在举办这次研讨会之前对媒体所说的,为什么张艺谋之前一直不断地带给人惊喜,而今天却让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这就是我们举办这次研讨会的意义所在。从昨天的讨论会来看,不少文学界评论界的重要人士都对早期张艺谋的作品给予了肯定,而对《英雄》、《十面埋伏》这两部商业电影则带有强烈的不满,觉得有失张艺谋的水准。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所副所长方李莉女士表示:“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曾经也让我激动过,有一定的深度,但近期的两部电影《英雄》和《十面埋伏》,却让我有点儿失望。”《十面埋伏》给她留下的印象是张艺谋会说故事,但里面很少有表达人物细腻情感的东西,更多的只是形式。画面好看,形式好看,能够吸引观众,并不意味着就是成功的电影。而对《英雄》最大的意见就是篡改了历史。
中国电影协会资深评论家罗艺军也谈到这两部影片在人文精神上面比较缺失,虽然拍的是武侠片,在武打造型这方面应该说是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对于侠义精神的关注确实很欠缺。
评论家北塔则表示:《英雄》穿的外套就是武侠,其实武侠在张艺谋手里就是一个套子和玩具,他并不是真正拍武侠电影。
媒体骂得越厉害影片胜利越大
中国媒体力量之大,确实不可思议,但就是对张艺谋没有办法。北大教授张颐武指出:“张艺谋抗中国媒体的能力最强,媒体越骂得厉害,他胜利越大。特别是《十面埋伏》之后,媒体感觉大大的失望,却是无能为力。媒体对《英雄》批评得很厉害,结果2亿多的票房一出来,媒体什么都不敢说了。”方李莉女士表示:“张艺谋的抗媒体功能之所以这么强,就是因为有经济做后盾。学者喜不喜欢没有关系,毕竟学者是少数。”
评论家北塔表示,张艺谋很符合现代社会的消费倾向,西方人喜欢看张艺谋完全是站在消费角度看的。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在批评家批评的时候,媒体在骂他的时候,照样能够成功,因为他符合大众消费心理。
票房好不等于电影好
对于来自外界的批评,一直有一种理论就是,《英雄》、《十面埋伏》的商业奇高,你就不能说它是一部不好的电影,这一理论也因此让所有对《英》、《十》这两部电影不满的媒体堵上了嘴。但是不是票房好就一定跟好电影画上等号,就能否定所有来自艺术的批评,专家们昨天也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贾磊磊副所长就表示,不能把电影商业上的成功和艺术上的成功进行混淆。这部电影可能经济尺度上非常好,但可能在文化美学尺度上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而方李莉女士则分析:正因为他过于关注商业上的成功,所以张艺谋的电影就不会追求更多深刻的东西,带来更多让人情感引起共鸣的东西。在全球一体化经济冲击下,人们只要电影好看、票房高,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只要有经济的动力就可以为所欲为。
对张艺谋的认知有错位
张艺谋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号召力,贾磊磊剖析:“张艺谋已经变成社会角色,这种身份使我们对他整个的认知有一个错位,很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必须要对艺术门类或者对这种专业技能的把握,才能胜任这种工作。但现在相当一批人,对张艺谋的认知程度实际上把他当成明星来肯定,他实际上承担的很多工作和他自己实际上的能力有巨大的悬殊。”
张伟平:电影不是纸上谈兵
虽然此次研讨会邀请了张艺谋和新画面,但在研讨会之前,张伟平曾对媒体表示并不知道这样一个研讨会,无论是他还是张艺谋本人,都因为工作太忙不会前去。不过对于研讨会的看法,张伟平对媒体表示:“我觉得开研讨会可以,也有必要,但是这样的研讨会真的对电影能有多大帮助?这样的研讨会不止开了一次了,电影不是纸上谈兵谈出来的,是没有一个循规蹈矩的理论来定位的。这些评论家,要他们自己来拍电影的话,他们未必能做得好。电影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有票房。没有投资,电影怎么能生存下去。所以电影不光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张伟平说,对于这次研讨会反馈回来的意见,如果真能对电影本身有帮助,张艺谋将接受。(信报记者 宗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