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评论者称张艺谋电影帮助人们奔向消费主义 |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张艺谋拍摄商业片《英雄》之后,外界对他的评论趋于尖锐。虽然《英雄》及最新的《十面埋伏》票房大火,但负面评论和来自媒体的质疑却不绝于耳。《艺术评论》杂志社发起的“张艺谋及中国电影艺术研讨会”昨天举行,来自北大、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文化学者梁晓声等如约出席。他们对张艺谋早期的电影都给予了肯定,并毫不遮掩地指出他当下作品艺术上的不足。据悉研讨会还邀请了张艺谋,但他
的位子一直空着。
张艺谋电影符合大众消费心理
《艺术评论》杂志称:“过去不管张艺谋怎么拍我们都会拍手称好,这样是不利于中国电影发展的。举行这次研讨会,并不是要打倒张艺谋,而是帮助他继续进步,诚恳地为他指出不足,提出建议。”
现代文学馆的北塔指出,张艺谋很符合消费社会的要求,所以西方人喜欢看张艺谋。“中国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正在朝着消费主义狂奔,而张艺谋电影正是帮助他们狂奔的轮子和车子。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批评家、媒体在批判他的时候,他照样能够成功,因为他符合大众消费心理。”北塔认为,张艺谋是摄影家出身,造成他对电影制造采用技术至上的策略。“为什么觉得之前他的片子比较有思想,是因为他建立在小说基础之上。但是现在中国电影跟文学是越来越远了。”
首都师范大学的陶东风教授从“身体叙事”的角度剖析了张艺谋。他指出张艺谋以前的中国电影的“身体”是“阶级的身体”,是按照阶级的符号进行编码。“上个世纪80年代从阶级性的身体编码转向了启蒙的身体,比如《黄土地》中的求雨场景,是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红高粱》显示了黄种人充满野性、生命力的身体,所以被解释成迎合西方的、第三世界的、带有强烈种族色彩的身体。到了《十面埋伏》,其电影身体的编码走向纯粹供视觉消费的方向。最典型的就是章子怡跳舞击鼓的场景,就是纯粹让你享受视觉的快乐。”
有条件拍大制作电影的人应提供文化经典
作家梁晓声在分析张艺谋现象的时候指出,应该超越张艺谋,超越他的《英雄》和《十面埋伏》,来思考整个世界范围内人类文化都发生变化的状况。“世界任何地方都有优秀导演拍出了令观众不那么喜欢的电影,我们应该对张艺谋当下的艺术创作抱以宽容的态度,希望他以后能够调整自己。从文化和电影内在冲突来看,他更有资格,也更有条件找到和做到我们希望他做的。我希望有条件做大投资、大制作的人,拍出的影片有极好的票房,同时也尽量给我们的文化提供经典,这才是对电影文化的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所副所长方李莉指出,张艺谋的电影多方面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早期的《黄土地》、《红高粱》。但《十面埋伏》和《英雄》太走形式了,没有能够感动人的细节,所以看了感到失望。“艺术是表现人灵魂、情感的非常重要的介质,会把千百万个不同人的情感连接在一起。我们对一般的导演不应该有很严格的苛求,但张艺谋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一个面向世界的导演,这样一个导演的电影里面应该有更深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好看和给人眼球的满足。”
作者:陶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