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本报苏州报道 中国有“六个半院团”肩负着一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传承的使命,它们是苏州昆剧团、上海昆剧院、浙江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北方昆曲剧院、湖南省昆剧团和民间性质的永嘉昆曲传习所。在紧邻昆曲发源地昆山的苏州,一处园林式的静谧建筑中近几年暗流汹涌———论规模和实力,苏昆比不上北昆、上昆和江苏省昆,但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却成了全国最活跃的昆曲院团。《牡丹亭》来京的余热未退,同样由台湾实业家投资、苏昆演出的全本《长生殿》即将于12月11
日至13日登陆保利剧院,奥斯卡最佳舞美指导叶锦添的加盟,以及上中下三本联票仅90余元的学生票,再次为昆曲接近年轻观众作出了探索。此外,本月27日,叶锦添、余秋雨、林兆华以昆曲为话题的对话将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延续从《牡丹亭》引发的昆曲话题。
让昆曲从折子戏回归戏剧本位,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昨晚,全本《长生殿》结束了今年的第三轮演出,从原著50折中精选出的27折继在台湾和苏州演出之后,又征服了昆山的观众,失传多年的“霓裳羽衣曲”仿佛天籁之音回荡在剧场。
该剧总导演是被昆曲界称作“保守派领军人物”的顾笃璜,这是一位具有很高国学修养,同时又极具个性的可敬老人。虽然从事了半个世纪的昆曲研究,但他称自己并非昆曲的痴迷者:“我学习的是西洋戏剧,因此我更喜欢西方艺术,从事了这么多年昆曲研究完全是一种责任感的驱使。”
同《牡丹亭》一样,《长生殿》的剧本遵循的也是只删不改的原则,强化爱情主线,淡化安史之乱的政治背景,曲谱完全遵照考据,保留下来的折子戏的程式也没做改动,只是对无据可考的段落依据昆曲原有的符号进行了创编。虽然在制作和推广上新意迭出,但如此遵循传统的做法是否又会让昆曲回到原来“咿咿呀呀”的状态?顾笃璜认为:“昆曲发展到折子戏时代虽然是在创造经典,但观众在观看时已经不关心剧中人了,他们关心的是行腔的技巧以及演员的表演和身段,我曾在台湾做过六次针对中学生的讲座,当时我就发现,针对这类观众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昆曲连成本,回归到戏的本位上,让观众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和有性格的人物,让他们跟着剧情和人物的遭遇跑。至于行腔和程式,你只有
尝试过所谓的革新和探索之后,才会发现原来古人是那么的聪明。”目前,国内每年演出有完整故事的昆曲并不多,还是以折子戏为主,顾笃璜的观点为普及昆曲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
顾笃璜不愿把《长生殿》和《牡丹亭》做比较,“因为《长生殿》隆重,《牡丹亭》轻巧。如果单从保留传统的程度上看,《长生殿》比《牡丹亭》还要多。比如《长生殿》保留了传统的‘出将’、‘入相’的上下场原则,而且舞台上仅有一堂景,乐队由30多种民族乐器组成,但充分发挥了每一种乐器的个性等等。”
昆曲新剧目很难留下来,抢救传统才是当务之急
顾笃璜将台湾企业家以及教授和艺术工作者对昆曲的投入称作“拔刀相助”,无论《牡丹亭》还是《长生殿》,没有白先勇、叶锦添、陈启德这些人的创作、资助和传播,即使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头衔,昆曲也不会有近一阶段如此之高的关注度。顾笃璜说:“昆曲的前景非常好,但我们不能自杀,也就是不能把好东西丢掉了。《长生殿》合作开始时我很有顾虑,怕我的保守会与叶锦添有冲突,但我们仅仅聊了半个小时就统一了思路。他说最传统的也是最前卫的,传统即时尚,他要做的是比传统还传统。
“另外昆曲新剧目的创作,特别是现代戏其实很难,而且很难留下来。以我们苏昆为例,我也创作过《焦裕禄》和《雷锋》等剧,虽然我自认为并不是一塌糊涂,但其文学价值与传承下来的经典简直不能比,艺术水准也不高。因此虽然我不去反对别人创作新剧目,但我更主张恢复和抢救传统,我也因此成了保守派的代表。我们的上一代常演的剧目有500多出,可这一代全国加起来才200多出,目前全国掌握这份遗产的仅有两个人,一个89岁,另一个已经96岁了,所以我们的时间很紧迫。”
昆曲处于困境之时,优秀演员曾去学美容
昆曲的辉煌和衰落都是近200年的事,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昆曲经历过台上比台下人多的窘境,甚至有人将昆曲称为“困曲”,节奏慢、程式化、唱词雅成了很多人拒绝走进剧场的主要原因。《长生殿》中杨贵妃的饰演者王芳说:“那时我都不敢请别人来看戏,即使请他们来,人家也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我一度很徘徊,有一个阶段我曾经去学美容,每天练完功就在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从最低层的职位做起,从每个月250元做到不包括奖金和年终分成每个月3000元。当时我作为江苏省昆曲演员中唯一的副高职称,工资仅有140元。后来有一次昆曲全国汇演,我得到了当年的梅花奖,才发现自己离不开昆曲也离不开剧团。现在我每个月2000多元工资,每演一场也只有30元的补助,但我不后悔。
“我始终觉得,那个阶段的不景气不是昆曲本身的原因,当时人们的心态是很浮躁的,而且其他艺术形式对传统戏曲的冲击非常厉害,但这只是社会前进过程中一个阶段而已,其实那时我们在国外演出观众很多,而且非常成功。那时别人跟我们讨论最多的就是昆曲究竟有没有未来,我始终认为虽然我们团能不能生存下去还是个疑问,但昆曲是不会消亡的,我相信过了这个阶段昆曲的前景是美好的。这次在台湾演出后,我看到观众拿着鲜花等签字,感觉自己就像明星一样。”
据中国昆曲博物馆馆长顾克仁介绍,今年在台湾演出时,帮助他们搬运道具的两个搬家公司的工人就是因为看了演出而喜欢上昆曲的。他们说:“我们是地地道道的体力劳动者,以前几乎没有机会走进剧场,但看了你们的演出,才发现昆曲实在是太好看了,我们特别希望两岸能够早日统一,这样我们就能经常去内地看昆曲的演出了。”
作者:郭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