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上周,证监会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因涉嫌向申请上市的企业出售发审委委员名单而被逮捕,该事件在市场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根据规定,在审核企业上市过程中,只有当参加发审委会议的7名委员中5名同意,才算通过。因此,一些申请上市的企业便想方设法获得审核本企业的委员名单,以便在会议前进行暗箱操作。王小石与他人合伙成立了一家财经公关公司,其主要业务之一,便是向这些企业出售发审委委员名单。
企业上市路径中处处都有权力寻租的空间,即使在发审委改革之后。
“证监会官员出事大都集中在发行部门,王小石是证监会十多年中被有关部门带走的为数很少的几个人之一。”消息人士透露说,“王小石涉嫌受贿的金额在30万至40万元之间,这也是其初步交代的金额,也是他在某一单业务中获得的‘报酬’。”
“企业在上市前、或上市后再融资时,一般都会有一个专门的班子驻守京城跑会,这其中,有相当情况下都是由公关人士为企业出面。”某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不惜血本搞“公关”
在以往,有不少公司的上市发行费用高达三五千万元。知情人士透露,这其中只有一两千万元是给券商等中介机构的正常费用,而大多数则是不明不白的“公关”费用。而即便如此,企业在扣除整个上市过程中所花全部费用后仍获利不菲,这也是企业即使达不到上市条件,也要拼命公关的原因所在。
据笔者了解,今年一家企业的再融资计划上报后,有竞争对手举报其财务造假、偷税漏税,达不到相关标准。然而举报材料被递交到证监会及发审委之后,企业很快就获得了这份材料,旋即派出专门人士驻守京城公关。为防止媒体过分炒作影响方案获批,该企业一方面阻止媒体刊发负面新闻,一方面加紧活动,使其审核提前。公司的相关人员甚至提前知道公司什么时候上会,是哪几位发审委委员审查其材料。最后的结果是,该企业比预定时间提前两个月过会并成功实现了再融资计划。
“我现在的全部任务就是保证再融资计划的顺利进行,如果事成,公司将奖励100万元。”一位与该公司高层相当熟悉的记者这样转述负责该项目公关人士的话。
财经公关“潜规则”
“企业上市是有潜规则的。”一家正在上市审批中的企业老总直言不讳,“其实我们就是怕麻烦。以前不知道上市的手续这么复杂,进入程序后才知道什么叫管理者。”
据反映,每当有财经公关在中间斡旋时,企业“办事”会省下不少精力和时间。因为他们“人头熟,好办事”。
从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保荐人制,企业为上市可谓殚精竭虑。在企业上市过程中,从券商的辅导改制、重组包装,到审计师事务所的资产审定,再到发审委的最后“点头”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可以发现大量的腐败行为。这种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上市公司的“变脸表演”和投资价值的难以确定。
笔者曾听一位知情人士讲述一家地方券商推荐企业上市的艰难历程。由于这家“倔强”的券商拒绝向相关部门“公关”,结果其辅导的公司审批文件三次递交、三次被拒,至今未批。试想,如果撇开公司质量的问题,单单就公关行为而论,若此类寻租行为不被杜绝,上市公司的质量又怎能得到保证呢?在不公开不问责的体制下,发审委委员仅凭着个人道德良心行使权力,谁又能保证这个“交易”的公正和公平呢?
制度的先天缺失,使得企业为上市使出浑身解数,财经公关公司便应时而生。
“我们是2003年上市的,当初要是没有财经公关帮着疏通各层关系,没准到现在还在外边等着呢!”一家沪市上市公司的董秘坦率地告诉记者,“当时我们报送的申请材料中有硬伤,险些被搁置。多亏为我们做财经公关的那家公司路子硬,通过他们在上头做工作,最后总算过关了。”
事实上,审批机构一般以报批材料为准,这些材料经过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把关。而这些金融中介机构也是以企业送来的一手资料为依据,进行法律和会计核查。换句话说,只要没有举报,审批机构就无法或者很难发现问题。
在发审委调查的关键环节,经圈内某知名人士的“点拨”,该企业聘请了一家财经公关公司做企业的上市顾问,负责向上公关,该企业终于涉险过关。谈及此事,这位董秘至今一声叹息:“我们也不想这么做,但情势逼人啊!”
对于花了多少“公关费用”,这位董秘表示具体数字不便透露。但据记者多方了解,其公关费用保守估计在30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
“链条”到底有多长?
除直接公关外,更多的公关体现在“功夫”外。现任25名发审委委员中,除了来自北京大学、发改委、国资委的三名成员,其余都来自证监会、交易所、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
自新发审制度运作以来,证监会没有公开谴责过任何一位发审委委员,但业内人士直言,发审委委员的身份与其所在的工作圈子,会为他们带来一些额外的“身份”收益。
据消息人士透露,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在其工作人员担任发审委委员后,不少公司慕“名”而来,事务所盈利水平成倍提升。
一位财经公关公司董事总经理在信誓旦旦表明自己的清白之后坦承,市场上的确有一些财经公关公司在做向上公关活动,出钱的是那些想上市等待过会的企业,收钱的则是掌握种种权力的官员和委员,而公关公司则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
“开这类财经公关公司的人,有离开证监会的官员、投行人士以及在一些证券类媒体从业的人员。”消息人士表示,“当然也有本身是证监会的工作人员,利用其亲戚朋友合伙开公司,王小石就属此类。公关费用的多少则视其项目的难度,比如有些企业想提前过会,有的财务指标存在瑕疵,有的存在过度包装,有的材料甚至完全虚假。前者费用一般在几十万元,后者则至少在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但通常最低的公关费用都在20万元以上。”
尽管目前看来,王小石案与新发审委无关。但市场人士相信,新的发行审核制度并不能完全杜绝腐败。中小企业板在推出之初就受到市场的质疑,江苏琼花事件等无不与新的发审委相关。然而,尽管市场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发审委却从未对此发表过任何看法,权力寻租的真相最终还是被王小石“不小心”揭开了。
拔起王小石这棵“萝卜”,究竟会带出什么“泥”来呢?据中国经营报
第一链接
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买卖名单现象已不存在
在11月20日举行的2004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针对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小石事件”,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表示,中国证券发行机制已经进行重大调整,买卖发审委委员名单的现象已不存在。
屠光绍表示,证监会正在积极完善发审委制度,增加其透明度和公开性,并对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现在负责审核企业上市资质的发审委委员名单都是公开的,每个企业都知道具体负责审核的委员名字,因此买卖发审委名单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
经济快评
王小石是谁的殉葬品?
43岁的王小石在2004年身败名裂,被人送进了拘留所,全中国的股民都在第一时间找到了一只落水的替罪羔羊,全部的脏水都倒上了王小石的脑袋,王小石案成为中国证监会反腐的标志。王小石的仕途走到这种地步,也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背。
俗话讲,点背不能怨社会。王小石只是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工作处的一个副处长,一个在中央部级单位行政级别差不多最低的一个小官僚,无论从年龄还是从经历都可以看出来,王小石其实是这个利益场中没有什么权势,也没有什么背景的小人物。这个小人物犯的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恶,只不过是向相关的上市公司透露了发审委的人员组成,千不该万不该的是拿了人家20万元的好处费,结果还被知情人告到了检察院。
王小石案引发的愤怒令人警醒。
警醒之一,王小石只是出卖发审委人员名单就可以索贿20万元,那么手中掌握上市公司命运的发审委员一旦出卖良心又将如何?事实是伴随王小石案议论最多的就是发审委委的大改组,不管正常与否,发审委的公信力都严重下降。
警醒之二,发审委的名单是怎么成为机密的,要对谁保密?这种保密置“三公”于何种地步?这样的保密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
警醒之三,发审委的工作流程实际是走过场,形同虚设。2004年发审委过会峰期,发审委频频开会,人均一天的审读量是60万字,看都看不过来,又审什么审?
发审委的职责是什么?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审核股票发行申请是否符合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审核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为股票发行所出具的有关材料及意见书;审核中国证监会有关职能部门出具的初审报告,依法对股票发行申请提出审核意见。”
水皮和不少上市公司有联系,没有过会的公司之所以要削尖脑袋搞到发审委的名单,其实未必都要拉人家下水,更多的只是想和发审委的委员套近乎,想方设法让人家去实地看一下,眼见为实,否则你审核那堆纸有什么意义?
当然,一看生、二看熟、三看就会有感情,吃点喝点拿点难免,犯罪的成本就太大了,大家自然会有掂量。
有人说,中国股市都快变成垃圾场了,证监会这么多年没有人出事是不正常的,出事是正常的,那凭什么倒霉的却是王小石这样的边缘人物?
小时候看雨果的《悲惨世界》,别的情节都忘了,但是冉阿让在扉页上的那句话怎么也忘不掉。“当一个人内心充满黑暗的时候,他就会犯罪,有罪的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
是谁制造了王小石心中的黑暗,王小石又是谁的殉葬品?水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