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康定情歌》剧照
一首歌引出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康定情歌》的由来这段时间吸引了全国观众的关注。然而,随着播出,全剧将名曲重新改编、节奏偏慢等问题也引发了观众的争议。本报记者昨天采访了该剧的导演王小列,面对观众的争议,王小列坦然释疑。
争议一: 改编名曲不习惯
记者(以下简称“记”):《康定情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讲述的是这首歌曲的由来,当时怎么想到做这部戏的呢?
王小列:(以下简称“王”):我是摄影师出身,拍这部戏之前,我曾经去过藏区七八次了,拍过一些纪录片。后来拍《关东刀客》的时候,投资方找到我,说要拍这么一个题材的东西,我对藏区比较有感情,一看故事就比较喜欢,然后就决定拍了。
记:用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来串起一个故事,也很有创意,但电视剧中的《康定情歌》却是经过改编的,原来节奏轻松的现在变得很缓慢、很沉重了,这也是观众的重大争议点之一。为什么呢?
王:这主要是为了剧情需要,电视剧《康定情歌》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可是原来大家听习惯的那个节奏的《康定情歌》和电视剧的剧情不是太适合,它太欢快了,无法表达电视剧的情节,更不能表达出我故事中人物的内心。
记:一些观众认为,现在的曲子用男声沉闷的吟唱代替了原来欢快的音乐,让人感觉非常压抑,对于年龄偏大的观众来说,有些难以接受。
王: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现在的音乐的。其实这个改编并不是太大,只是节奏的调整,我觉得,观众应该不会觉得太不习惯。我们的故事告诉观众“康定情歌”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它背后又发生了什么。我觉得观众会理解,音乐为什么会和流传的不一样。
争议二:故事节奏有点慢
记:电视剧的节奏过慢,这也是现在观众反映的一个问题,您觉得呢?
王:也有很多人问过我节奏的问题,我觉得每个人的节奏感是不一样的,比如你看习惯了时下流行的那些电视剧,你看《康定情歌》肯定会觉得慢,因为它就是那种很舒缓、很怀旧的东西。但如果你静下心来,跟着我们电视剧的主人公一起,慢慢进入这个故事,那你就不会觉得节奏有什么问题了。
记:你自己看这部电视剧,它有什么地方让你遗憾呢?
王:我现在看电视剧,就会在想,如果当时给我更多的时间,我会把剧本再弄得更扎实一点。下次如果再拍这样的戏,我会等剧本更成熟再去拍,但因为这是个商业的戏,它有它自己的时间约束,没办法。
争议三:主角不像藏族人
记:也有一些观众说这部戏是藏族的故事,可剧中的大牌演员还是原来面貌,根本就不像藏区来的,对这些演员的表演,您觉得呢?
王: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问题。我1987年就在藏区做过纪录片,我对藏区的生活自认为非常了解,但少数民族题材不容易拍好。那就是藏族地域特有的文化,它的风俗、人文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我们要表达的内容,那是我们故事的背景,我们要表达的是“康定情歌”这么一个传奇故事,我希望把这些层次做得非常清楚,而不是本末倒置。我们不希望拍成纪录片。
记:也就是很多地方特意模糊了藏族地区的背景?
王:不完全是,因为很多观众不了解康定的背景。其实历史上,康定城是一个完全汉化的城市,上个世纪30年代的时候,这个城市已经非常开放,他们有留学归来的博士生,许多康定城人会多国外语,那个年代康定城已经有了自己的少年棒球队,你能相信这些吗?我算是比较熟悉藏区生活的,以前它给我的感受是神秘、古朴。但是,一个喇嘛的举止改变了我的观点。有一次我住在一个偏僻的村庄,我在一户农家喝茶时,有位喇嘛从我们中间穿过,他嘴里轻声说着“Excuseme”声音非常绅士。当时我以为听错了,后来才知道他曾在纽约讲藏传佛教。就是这次,我心中对那种荒凉、古朴的印象完全改变了。可是如果按照你的印象,完全汉化的表现出这个康定,观众就更加不相信了。所以现在我们折中了,让他们穿着藏族的衣服,但有一些汉化的行为。(信报记者 任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