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冯骥才 拯救文化基因(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03:4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子水
冯骥才拯救文化基因(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冯骥才近影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我们要对包括城市、民俗等文化资产进行抢救,大到一个古建筑、村落,小到一条胡同、一个荷包,我们将对五十六个民族做十年普查,如果不把抢救民间文化的事情做好,绝大部分文化将在我们手中消失!

  近日,记者乘上由北京开往天津的列车,正午的阳光射在白纱帘上,清泠如水,久违的田野、乡村、白杨在眼前一幕幕闪过,我知道,我在向一位让人敬慕的艺术家渐渐逼近。他就是冯骥才先生———一位把文化当作工程的抢救者!自2003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这是我国首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工程将耗时10年,其规模之大、历时之长都是空前的。此活动发起人冯骥才先生被评为“2003年度杰出文化人物”之一。

  在他成立于十年前的“大树画馆”,我们终于见到了身高1.92米的冯骥才先生。多年来,他在大量的中外典籍阅读基础上,走访异域城市,熟悉西方文化,追根溯源,然后回到国内,展开在五十六个民族中的拉网考察。他卖画筹资,出书呼吁———保护城市古建筑、抢救民间文化财产!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体力行。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让我知道,如果国人丢失了中华文化的基因,消毁了泱泱中华古典艺术的密码,那将是怎样一种可悲!在他的眼睛里记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忧虑。我想如果大家都将文化眼光放得长远一些,那么于民族于后人都该是一件幸事吧。

  问:你的“大树画馆”是何时成立的?成立的初衷是什么?

  答:“大树画馆”是十年以前成立的。我那时的工作一个主要是写作,另外一个是画画,我就是利用隔壁那间屋子画画,那个房间的画全部是我画的,而且很多朋友想看我的画,认识与不认识的都有,但是没法到我家看,我家没有那么多墙挂那些画,关键是我担心他们会乱搅和,把画给弄坏了,有一间屋子可以把这些画挂起来,都能瞧见我的画,另外我还可以在这间屋子里画画,但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在1993、1994年的时候我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城市文化保护”,那么画画就完全停了下来。

  问:说说你发起的那场“城市文化保护”活动吧?

  答:1994年我开始搞“城市文化保护”时,中国的第二次改革浪潮来临,城市开始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然后就造成了一些历史文化遗存的破坏。那时我在天津,当时(政府)想把天津的古城全部拆掉,我就心急如焚,当时就组织一些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包括摄影家,对这个城市进行了一年的地毯式的考察,一条街一条街的,拉网考察,然后把这个城市重要的建筑、街区和胡同确定下来,拍照,我几年来拍了3万多张,从中选出了两千多张出版四本大画册,这四本画册从市委书记那儿开始每人送一套,但是这个钱都是我自费,因为没有人支持我做这种事。

  费用是靠“易画”所得,比如说这个企业支持我这件事,我就给你画,还有就是主管这件事情的领导人,我说你应该支持我,拨点钱给我拍照。组织活动都需要钱。领导说,好,我可以让我主管的部门给你拨点钱,算是赞助费。这样下来,我的画基本上就不存在了。为什么不存在了呢?因为我组织这项活动就没有空画画了,我存的画也都给他们了。但是我给那些企业画是我心甘情愿的,企业家是他们用劳动赚来的钱,他们支持我,他们需要我的画,或者说我愿意用艺术去报答,文人只能用艺术去报答,给他们一幅画,他们认为是比较珍贵的,可以留起来,写幅字也可以。

  问:你一个人要发动大家共同投入保护活动,应该是声势浩大吧?

  答:我当时组织的摄影师就有100个人。我刚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天津的老百姓说:“你放着小说不写,整天做什么呢?”后来老百姓很支持我。一开始人们不理解,现在当然都能理解了。前几天一个美国记者,他们到我保护的一条老街考察,《中国青年报》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当时的老百姓就对美国记者讲我是怎样保护那条街的,我当时是怎样去那条街的,我怎么样演讲,演讲完后老百姓全部把标语贴到街上去了,要保护那条街。

  这些画册是第一次对老街进行全面考察时拍的,拍得非常棒,共3万张照片。最近刚调来的天津市委书记来的时候,我又送给他一套画册。每送一套我都在上面写着一行字:“这是你亲爱的土地”。

  但是在进行城市建设中,由于欠缺全面的考虑,一心只想现代化,急功近利,把历史文化遗产给破坏了。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政绩,拆房子在所不惜,为了建一个广场花纳税人的钱在所不惜,他们没想怎样把历史文化保留下来,我也在《人民日报》写过一篇文章,我觉得我们的组织部门应该考虑啊,我们的官员应该有文化深思。

  问:你现在主要在做的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吗?

  答:是的,我现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我做的是整个的中国民间文化的普查,之所以要普查,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我是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来看民间文化的,从头到尾看到一个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这里有两个“人”的概念,一个是个人的概念,一个是群体人的概念,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问题,也是一个国民精神问题。比如鲁迅就很关注国民性问题,我这代人仍然是关注人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基于这一点,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中国的文化家底摸清楚,要整理出来,但这实在不容易,因为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所以整理起来,我们要对包括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一个剪纸,要做全面的拉网式的普查,要对五十六个民族做十年的普查。

  另外还有一个计划是要做十年的保护,基本上才能把它拿下来。为什么定十年呢?如果十年没有把它做了,没有把它做好,绝大部分的文化就在我们手里边失去了,因为它是五千年积累的,它就不复存在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2月08日 第七版)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