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12月13日电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12月30日、31日,著名音乐人三宝将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两场“2004直接影响——三宝个人作品音乐会”。日前,三宝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畅谈了他这次音乐会的概念,对大家还不太熟悉的两组套曲《源》和《归》做出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源》和《归》表达生活态度与状态
记者:能否详细阐述一下你在30日演出的两组套曲?
三宝:这对于更多的人来讲是特别陌生的东西,因为我以前也没怎么把它们拿出来演奏过,都是我比较个人化的东西,是我这几年去各地采风,有了一些想法,做的一些纯音乐的东西,我把它们汇总之后编成了两组套曲,有一个意念跟主题,主题就是对人性、对自然、对生活状态的一种思考。没有很具体的,第一组套曲叫《源》,它有一个副标题——《寻找香格里拉》,是美国的一个制片人拍了一个专题片,名字就叫《寻找香格里拉》,沿着西藏、云南、青海的线路,一直采风和拍摄,记述了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活的看法,他找我来做音乐,我也跟着他们一路采风,加上我个人的想法跟理解,做出这些音乐,表现的就是生活态度。香格里拉到底是什么,在每个人心里可能不一样,我是从我自身的出发点考虑,注入在音乐里。
记者:你的理解是什么?
三宝:我觉得香格里拉是一个完全理想化的状态,有可能永远不会实现,在我的概念中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更多是生活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状态,但是真正能实现的、或者为了这个状态而努力的人,其实很少。如果在现场听,可能会把你带进某种状态中,你可能会想象到自己的那种理想,它不是具体描写什么东西,可能就是一种情绪,音乐的画面感很强,会把你带进这种情绪。
记者:你希望听众在听的时候能感受到并且进入这种理想状态?
三宝:其实我从来不要求听众怎么想,因为每个人肯定不一样,在听音乐的时候,什么心情、场合、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只能说我做的时候是什么感受跟理解,我为什么去做这个东西。
音乐不存在“懂不懂”的问题
记者:套曲中会有比较多的民族音乐吗?
三宝:有一部分。
记者:更多的是西洋音乐?
三宝:是以西洋的乐器为主,也有民族乐器。
记者:会不会让人一下子听出来藏族或者云南的民族音乐来?
三宝:我不知道能不能听出来,其实能听出是哪儿的不重要,如果那天在台下的观众能体会到我所体会的东西,就很好。当然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所以我不强求人家理解,或者说听明白了什么,哪怕人家就觉得挺好听的也可以。其实这种演出说白了就是自我表达的方式,并不是说要听懂了什么东西。而且我不喜欢那种观点——就是很多人都跟我说,我不太懂音乐——什么叫懂音乐?我也不懂音乐,音乐这东西根本就不存在懂不懂的问题,就是喜欢不喜欢,你不喜欢这东西并不证明你不懂,或者那些所谓从事音乐职业的人就是真正懂音乐,我从来不这么认为。音乐无非就是各种各样的声音,音乐家制造出各种声音,你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至于懂不懂,我觉得是无稽之谈。
记者:不知为什么这个套曲总让我联想到谭盾的《地图》,它们有没有相似之处?
三宝:应该完全不一样。谭盾有他的特点,有很多特别值得音乐界借鉴的东西,但是我的跟他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音乐表现形式就不一样,我整个是电子音乐的表现方式,从音色上就完全不一样。说得更简单一点,这两个套曲就是表现一种心态:就是在城市太久了,想安静一点,想到大自然中走走。《源》就是“源头”嘛,它很抽象,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源头,我们要去追求一种源头,这个“源”可以用在任何一种状态;《归》就是“轮回”,我很相信轮回这个概念,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起点和终点,但是这个终点不是最终的,也许它是下一个起点,永远在不停地循环往复。《归》主要是以蒙古族音乐为素材,这个比较明显。
跨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记者:很多人都说你是跨界音乐家,你怎么看?
三宝:其实我做音乐的时候没有考虑太多,这是自然而然出来的,因为我一直是严格的专业的学习古典音乐,一直到大学毕业,然后又干了几年管弦乐,完全是古典的,但是我又做了很多年流行音乐,在我做音乐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情结在里面,不是刻意的要做什么,我只能说这两种东西我比较熟悉,我在做流行音乐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运用一些我学过的古典的东西,反过来我在做古典音乐配器的时候,也会加进一些流行的因素。其实古典也好,流行也好,爵士、R&B……都是一种文化,每个类型都有一定的观众群,或者有人喜欢好几种,有人随着年龄变化喜好也会变化。
记者:有好多学古典的人看不起流行音乐,觉得不是艺术。
三宝:拿音乐形式来讨论音乐的高低是最愚蠢的事情,比方说如果一个县级的小乐团演奏贝多芬的音乐,奏得不堪入耳,那你觉得是艺术吗?那些守着古典音乐堡垒的人他们能忍受这个吗?如果他们觉得古典音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那这样不就是诬蔑古典音乐吗?(记者唐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