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北昆版《牡丹亭》
《牡丹亭》花开两朵名家细说南北之分
50年前,一出《十五贯》救活了昆曲,如今,一出《牡丹亭》唤醒了观众,而刚刚演毕的《长生殿》更是用美妙音律和精湛演技留住了观众。眼见南昆独领风骚,北方地区唯一的昆曲院团北方昆曲剧院也不甘寂寞,本月19日至23日,北昆将推出“经典保留剧目岁末展演暨祝贺昆剧艺术家蔡瑶铣从艺50周年”活动。
届时,观众将分别在民族宫大剧院和政协礼堂欣赏到郭汉城、谭志湘改编版的《琵琶记》、马少波改编版的《西厢记》、时弢改编版的《牡丹亭》,以及去年创排的《宦门子弟错立身》。作为昆曲50年来几起几落的见证人,蔡瑶铣始终不曾放弃,“因为我坚信这个剧种总有一天会得到公正的评价,人们也应该破除对北昆的偏见,任何剧种都应该允许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存在”。
一直以来,由于地域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吸纳借鉴,有人对北昆始终持有偏见,认为昆弋合流(昆曲吸收弋腔的演唱特点)不仅不正宗,甚至不是真正的昆曲。对此,先在上海学艺,后到北昆发展的蔡瑶铣恐怕最有发言权。对此,她的解释是,“北昆没有南昆那般精致、细腻、委婉是事实,昆曲中以爱情戏居多,而生、旦恰恰是南昆的特长,北昆则比较豪放,有苍劲感,因此有‘无门幽兰、燕赵流芳’之说,以红生戏和花脸戏较有特色。另外,北方强悍、好武的民风也影响到了昆曲,因此北昆的代表剧目中武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塑造的角色也以鲁智深、林冲、赵匡胤为代表,而南昆则以文人戏为主。其实这种偏见不单单是针对北昆,还有人觉得连上昆都不正宗,我觉得一个剧种应该允许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存在,因地域不同,各地的表演风格自然也各不相同。北昆和上昆在发音、咬字上差别不是很大,但与苏昆的差别就特别大,还比如刚刚演出的《长生殿》中,上本出现的两个算命的说的是苏白,但如果由北昆来演,我们肯定用京白”。
据北方昆曲剧院院长刘宇宸介绍,与轻灵、温婉的苏昆《牡丹亭》相比,即将登场的北昆版《牡丹亭》在剧本章节的节选和组合上有很大差别,“苏昆演出的是全本,折子戏的痕迹很浓,而我们的《牡丹亭》是时弢先生研究了20年改编的本子,他认为戏的精华就在还魂前,到此杜丽娘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戏核就已经完整了。可以说我们的改编是以原本为素材,而不是原本本身,应该说苏昆的《牡丹亭》更古朴,而我们则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让观众在一晚上体会到剧本的起承转合以及人物的悲欢离合,而且演员的情绪也更加连贯。在表演上,我们具有很强的北方特色,后半场起伏比较大,比如《问花》一折,按照传统,情境应是阴曹地府,但我们的演出场景依旧是后花园,其中石榴花判官一角突出的是花脸行当,表演更是载歌载舞,更具浪漫主义色彩。在传统程式的保留上,苏昆复古的成分要多一些,北昆现代感更强一些”。
作为苏昆《长生殿》出品方的中国昆曲博物馆馆长顾克仁认为,“北昆受京剧的影响比较大,表演、念白以及发音上都偏于京化,但并不能因此就下结论说北昆不是真正的昆曲,一个剧种的表现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但作为文化遗产的昆曲,需要有一个规范的样式,昆曲诞生在昆山,因此应该说南昆更接近昆曲的原生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汁原味。但一个剧种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地域的影响,即使出现支派也是同源而异流,没有必要排斥,也不用去强求一致。”
文/本报记者
作者:郭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