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综艺大观 >正文

南北民族舞京城喜相逢 讲大唐述扎染相得益彰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2月19日07:52 北京青年报
南北民族舞京城喜相逢讲大唐述扎染相得益彰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扎花女》

南北民族舞京城喜相逢讲大唐述扎染相得益彰
《大梦敦煌》

南北民族舞京城喜相逢讲大唐述扎染相得益彰
《大梦敦煌》

南北民族舞京城喜相逢讲大唐述扎染相得益彰
《大梦敦煌》

  编者按

  又是一年舞蹈季。衣风袖影,不辨南北。“舞林宝典”的开设,目的只有一个,掰开揉碎,给你好看。“类型圈点”追溯“出身”定位,“欣赏要点”讲解精华所在,“技术难点”提示摸高极限,“主创评点”听听夫子自道,王婆说瓜。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舞,飞
入寻常百姓家。弱水三千取哪瓢,看了宝典眼不花。

  《大梦敦煌》  飞天之乡的动人爱情

  类型圈点:古典加民族

  1月18日到23日将在北展剧场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大梦敦煌》2002年首演后已经7次来京演出,而且每次都有新的改动。该剧以中国古典舞和民族舞为基础,融入了一些现代手法,不仅展示敦煌文化的恢弘气势,也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欣赏要点:舞美

  绚丽多姿的莫高窟壁画,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大气磅礴的千佛壁画,顶天立地的佛头巨塑,都被设计者———舞美设计师高广健巧妙地纳入舞台的布景及天幕之中。《大梦》的“实景”是制造出来的“实景”,虽然是人工的制造,《大梦敦煌》是第一次让观众在博物馆以外,看到了敦煌最优符号感的地理、人文、风物景观,她把莫高窟和其中的壁画第一次搬上了舞台,让观众在《大梦》的舞台上真正见识了敦煌莫高窟的“真实景观”。高广健说:“没有什么设计能够比莫高窟自身的伟大更加感人,这里不需要舞美设计,我们只是‘工匠’,在敦煌面前,我们无语”。

  第二幕增加了新的段落———即民间艺人庆祝新窟开凿的表演段落“敦煌伎艺之舞”。该新舞段以民间艺人的形象,运用唐代琵琶、长绸、羯鼓等特色道具,融汇敦煌壁画中伎乐天反弹琵琶、击鼓旋舞的独特舞姿进行编排。

  技术难点:月下双人舞

  刘震扮演的画家莫高的那段独舞被称为舞剧中的经典舞段,他的动作和音乐和谐,将一个痴迷的穷画家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月牙身为大将军的女儿而具有的英姿飒爽、矜持羞涩的身份特征通过肢体语言和神态表现得极为到位。最扣人心弦的是月夜下男女主角的那段双人舞,主旋律音乐响起时,男女主人公翩翩起舞。看过这段舞蹈,观众会更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主创评点:困难在于没能找到敦煌的传说

  总导演陈维亚对记者说:“1997年,我接手了这台舞剧。那时已是深秋,我与创作人员特地赶赴敦煌。我一直非常崇仰敦煌,那是我第一次去,参观了洞窟,真为中华民族有这么伟大的文化感到自豪。我们查阅了各种资料,可没有查到敦煌有什么感人至深的传说。因此,一时觉得无从着手。从那时起,我的脑子就离不开敦煌了。一次次地写出提纲,又一次次的推翻。你想想,舞剧的特点是擅长表现人性,塑造人物形象,在敦煌,莫高山巍然挺立,旁边的月牙泉就像一位美丽的女性依偎在它的身边,这本身就能演绎出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2000多年来,敦煌一定有美丽动人的传说,只是历史淹没了这些故事,因此,我有责任拂去尘埃,给敦煌以美的面目。这样,在互相的讨论中,在苦苦思索中,《大梦敦煌》逐渐成型。”

  陈维亚说:“我把男主人公设计成孱弱、内向、有点儿女性化的画师,把大将军的女儿设计得娇美但颇具男孩子性格,这样既符合当时的事实,又摆脱了惯常的男子帅气、女子柔美的俗套。现在看来,20年前的《丝路花雨》,着重于舞蹈的形态,创造出了反弹琵琶的飞天这一形象;《大梦敦煌》则着重刻画人性、爱情,通过各种崭新的飞天形象,来创造具有现代审美观念的舞蹈形态。”

  《扎花女》  扎染之乡的“千年大美”

  类型圈点:舞蹈诗

  2005年1月9日、10日在天桥剧场演出的舞蹈诗《扎花女》是湖南民族歌舞团5年前创作的节目,艺术地再现了湘西土家族特有的扎染艺术,融入了当地舞蹈精华,把整个扎染的过程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大家耳目一新。舞蹈诗是近年来舞台上的热门种类,它与舞剧不同,一般没有具体的一个故事结构,而是以“诗”的手法展现一个主题。剧中可能会有人物,但人物的命运在剧中不是故事发展的主线,而主线是一个主题或一种情绪。《扎花女》就是通过“纺、织、扎、染、漂”五幕展现土家族的扎染艺术,把一个传奇故事融合在诗一样的表现形式当中。

  欣赏要点:群舞如何表现情景交融

  《扎花女》是舞蹈诗,在诗情画意的表现上,编导运用了大量的群舞表现情景交融的画面。大线条和大画面的运用,使得扎花女的人生融入浓浓的民族风情当中。第一幕的“纺”中,男子群舞构成各式各样的山野背景,用以烘托少年时代的扎花女的纯情与天真,而在第五幕“漂”里,大对比的女子群舞则烘托中年扎花女和老年扎花女的人生辉煌。

  技术难点:“单双三”

  舞蹈表现人物,单人舞、双人舞和三人舞的表演是最关键的手段。第一幕“纺”中,少年扎花女采集山花编织花环的独舞,采用一系列湘西民族舞的语汇,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在表现少女的情怀时,运用了勾脚、旋手等独特的动作,有着别具一格的韵味。而在第二幕“织”当中,青年扎花女与恋人的双人舞的节奏就像戏曲中的紧拉慢唱,而双人舞与背景的群舞互相对应,群舞的激烈和双人舞的舒缓形成对比,让缠绵的爱情放射出火一样的激情。第三幕的“扎”,扎花女夫妇与虚拟小孩的三人舞,动作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动作中借鉴了芭蕾风格,又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主创评点:撼人心灵的创作历程

  编剧刘世平说:“《扎花女》这个题材是编导胡明珠捕捉到的题材,原本她只想做一部极富特色的小舞蹈,因为湘西的扎染工艺流程的劳作很有可舞性。但是艺术的直觉和修养告诉我,扎染这个题材有搞头,仅仅是一个小舞蹈在艺术层次上是不够的,它应该是更深层一点的,撼人心灵的东西。至于如何撼人心灵,我心里没底,于是我们决定到西南的扎蜡染之乡———贵州省东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丹寨和黔西的顺安体验生活。我们爬山路、坐马车,为了看一个扎染工艺流程,一天行程十七八个小时。最使我难忘的是在丹寨参加苗族的姊妹节,在清江河畔,青山为布景,河滩为舞台,古树为幕檐,上演了一场可以说是千年大美的好戏———成百上千的身穿盛装的苗族少女们在母亲的引领下来到清江边争奇斗艳。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生活的经历和感悟以及贵州之行所见所闻,让我脑子里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大湘西大山里,生长着许许多多好看的花———阳雀花、刺梨花、狗爪花……都出自大自然之手,那么,生长在湘西大山里的扎染之花、生活之花、生命之花又是出自谁人之手呢?’于是,歌词就这样产生了:岩泉悠悠、筒车悠悠,千年的大美在山里头,人间因有扎花女,天也风流、地也风流。这样我们总算找到了舞蹈诗《扎花女》的诗眼了。”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