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台北“夜巴黎歌舞厅”的大门一开,“金兆丽”一身黑色旗袍,背着身出现在舞台上。很快,“金兆丽”一转身,右手斜依门框,左手拎一手袋,半倚着门,含笑示人。未闻其声,已然是一副舞厅大班的派头。刘晓庆这一亮相,颇得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原作者、昨天傍晚才飞抵上海的台湾作家白先勇的赞赏:“‘金兆丽’这一亮相的肢体语言,很是到位,真不知刘晓庆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从4年前开始炒作要排演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历经梅艳芳、巩俐等人选,昨晚,这台歌舞话剧终于首次露出真容。虽然昨天仍是“工作彩排”,但人们已看到了一个打着深深刘晓庆印记的“金大班”形象。
白先勇:刘晓庆表演老辣
第一次演话剧,相比她对台词的驾驭,刘晓庆对人物性格、表演节奏和肢体语言乃至声音的把握,都显得更为熟练和出色。如初恋情人“月如”被家人强行架走后,“金兆丽”的惊狂,甚至“一惊”后不由自主地将身后椅子踢出老远;与第二个情人阿雄说分手前的欲说还休时的痛苦,刘晓庆都演得很投入,也使观众感动。不时含笑着看完演出的白先勇,更是以“姜还是老的辣”来评价刘晓庆昨晚的表演。
剧名虽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但话剧穿越了20年前的上海百乐门与20年后台湾夜巴黎两个时空,刘晓庆要在幕与幕的转换间很快完成人物年龄的转变。电影可以剪切,舞台剧全靠演员的功力,每一幕转换,刘晓庆从造型到声音,转换得都不露痕迹。
观众:“原著味”尚需打磨
据说,“歌舞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歌舞的成分占了近4成。刘晓庆不仅跳了吉特巴、探戈等舞厅舞,更有一些“情绪性舞蹈”。如为了表现“金兆丽”和“月如”情意缠绵,舞台上升起一张圆桌,两人在圆桌上上下起伏,跳起了“现代舞”。让这台“歌舞话剧”,有了区别于一般话剧的亮点。
或许是临时学跳的舞蹈,很多演员的舞蹈跳得并不娴熟。中场休息时,有观众说:“上海舞厅里很多舞客,跳得很专业!”第三幕时,刘晓庆一身浅色旗袍、梳着学生头准备嫁给“月如”,有一个一群舞女围着“金大班”的“镜头”。与刘晓庆的成熟相比,那一群舞女则显得太为年轻、身材也太为苗条,竟让许多人想起了当年的“江姐绣红旗”。
或许是工作彩排的缘故,很多观众结束后认为,要演出原小说中的“味道”,这台话剧尚需进一步打磨。倒是白先勇很大度:“戏一点不闷,上海老歌听着让人喜欢,刘晓庆也很好地诠释了她心目中的金大班。至于我心目中的金大班,只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人能演得出来!”(来源:上海文汇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