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作为本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的重头戏之一的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昨晚终于在保利剧院揭开神秘面纱。如梦如幻的故事情节、华丽耀眼的舞美设计,让京城观众感受到这部舞剧强烈的震撼。
三人舞演绎三角恋情
可以说,昨晚青年舞蹈演员武巍峰和山翀所演绎的“宝玉”和“黛玉”成为舞台上的亮点。在优美的乐曲声中,一段缠绵悱恻的双人舞将这对“冤家”朦胧纯净的美好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舞剧从一开始就打出了要演绎“宝、黛、钗三角恋”的主题,因此京城舞迷对于舞剧中的这段恋情如何表现充满了兴趣。按照顺序,在宝、黛一段双人舞之后引出了宝钗的出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宝钗无疑扮演了一个第三者的身份。随后的大段三人舞更是精彩,宝、黛、钗三人的舞姿交叉游动,表现了三人错综复杂的感情,而宝玉的左顾右盼更是增加了三人的矛盾。极具功底的大段舞蹈,赢得了在场观众的掌声。华丽舞美很养眼
除了好看的舞蹈之外,《红楼梦》的舞美也异常的养眼。舞剧一开始,贾府极尽奢华的气派场面就让大家大开眼界。云纹屏风、云纹金柱、云纹隔扇及云纹天幕,使得整个舞台金碧辉煌,八只精美的大香炉很是抢眼。府中有庙,庙中有府,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使舞台美术呈现出更贴近原著的创作理念,更真实地再现“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红楼梦境。多彩的京城美景,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温柔多情的女儿国,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就在这里发生着。
从梦开始到梦结束
既然《红楼梦》是一场梦,那么主创者就将整部舞剧真正演绎成一场梦。如在一幕一场中,高大的门环,完全抛开大门的固有形式,门环从大门上剥离开来,改变原有的空间模式和开门方式,凸显出封建势力守护神的特征。三道大门相继打开,而打开的大门,恰恰是整个梦境的开始。噩梦结束在婚礼一场,黛玉满心欢喜等待婚礼,但婚礼由远而近的声音让黛玉痛苦。舞台后区,一队队喜庆的队伍走过,舞台前区,林黛玉悲愤的身影晃动,不时与披红挂绿的婚礼队伍相冲撞,要接近宝玉,而宝玉此时手拉披着红盖头的宝钗陶醉在他的欢喜当中。此情此景,产生强烈的戏剧震撼力和悲剧效果。舞剧的结尾,一条长长的红绸与装饰着大红喜字的灯笼相连。此时的黛玉在极度的幽怨中,流完了最后一滴相思泪。舞台空间只是在一块印有“奠”字的长长的白绸上,瞬间婚礼成为黛玉葬礼而结构成的灵堂,使宝玉的美梦破碎得更为凄惨。 “红楼”大家都看得懂
由于媒体事先连篇累牍对《红楼梦》进行了报道,于是吸引了众多京城的“红迷”以及众多铁杆“舞迷”,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不时出现的精彩的舞蹈场面,赢得人们阵阵掌声。从现场情况看,《红楼梦》显然达到了人们的期望值。中场休息时,记者随机与一些观众攀谈起来。“好看”、“看得懂”是大家的共识,他们认为这部舞剧将一部120回的世界名著改编成一部舞剧,基本上将书中的精华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据悉,这场舞剧今明两天还将在保利剧院继续上演。
信报记者张学军/文毛千/摄
舞评——从肢体中流淌出的《红楼梦》
看了舞剧《红楼梦》,著名舞蹈评论家赵国政认为,这部戏很文学,很高雅,很书卷,很脱俗,很诗化,也很大众,很通俗,很易懂,很能深入人的心理情感。整个舞蹈不仅编织得满堂生辉,更主要的是紧扣剧情,紧扣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基本上没有游离剧情之外。无论是群舞还是独舞,均彰显出编导演者的功底。最为精彩的是双人舞和三人舞,宝玉、宝钗是现场的,黛玉是场外的,将现场的宝玉、宝钗与场外的黛玉心理活动扭结在一起,是舞蹈艺术独有的擅长,也是编导者的才思巧慧,在其他舞剧中还不曾见过。对人物的性格,人物命运的各自走向,人物的最终归宿抒写得均比较到位,因而所要树立的人物形象,应该说是都挺立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楼梦》以舞剧形式搬上舞台已经不是第一次。它们在不同年代,不同理念,不同的审美追求下,也都产生过不同层次的影响。这次舞剧《红楼梦》再一次搬上舞台,成功与否,不能拿同类题材或其他舞剧作参照,只能是文学原著自身。既要体现原著的思想内涵,又需将文学审美转化为舞蹈审美,最终达到是舞剧《红楼梦》而不是文学的《红楼梦》。舞剧《红楼梦》牢牢把握住了原著反封建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宝、黛、钗爱情主线,赞美青春,赞美生命,发挥舞蹈艺术善于抽象,善于抒情,善于浪漫,善于象征,善于写意,善于暗喻等特点,使故事洗练,人物简约,结构顺畅,以少胜多,言简意赅,为舞蹈艺术提供了任意驰骋的空间。它借助现代观众的前理解、前认识、前认知,产生联想,引发共鸣。因此,舞剧《红楼梦》基本完成了它的使命,这部用心血凝结,用肢体演绎和诠释出的现代版古典名著,无疑是成功的。信报记者张学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