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桑霍克15岁上银幕:其实我是个作家(组图)](http://image2.sina.com.cn/ent/2005-01-22/1106357245_k6a4HP.jpg)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伊桑-霍克和朱丽-黛比刚刚被美国《娱乐周刊》选为“年度最佳表现艺人”之首
伊桑-霍克是个敏感、英俊的人,操一口流利的法语和德语,会弹钢琴、拉小提琴和吹小号,多才多艺,是最具表演潜质的新生代演员。20世纪90年代他凭着古典气质和颓废外形,博得了不少影迷的欢心,曾被誉为“最富感性魅力的青年男星”。
伊桑-霍克1970年11月6日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在他刚学走路时,父母
就分手了,是母亲把他抚养长大。在母亲再婚前,他则是轮流在父母处度过的,后来随母亲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市安了家。在那里,霍克开始在普林斯顿的麦卡特剧团学习表演。
1985年,霍克15岁时首次在银幕亮相,在影片《冲向天外天》(Explorers)中出演角色。1989年,他被选中参加了《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饰演一个害羞、缺乏自信的好学生。这是一部极为成功的校园片。
这以后,霍克正式走上职业演员之路,又陆续参加了好几部影片的拍摄。但是直到1994年,伊桑-霍克才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在银幕下,他与当时已经成婚的朱莉娅-罗伯茨一起跳舞被人发现,传出绯闻,成为媒体追逐中心。在银幕上,他出演了爱情片《四个毕业生》(Reality Bites),饰演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颓废歌手,这个角色让人们与他生活中的真实面貌画上了等号,也使他成为了青年偶像。
15岁的伊桑-霍克(左)初登银幕
1995年,霍克出演了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Linklater)执导的《爱在黎明破晓时》(Before Sunrise)。他在剧中饰演赴欧洲旅游的美国青年,与火车上遇到的法国女生(朱丽-黛比)在维也纳同游了一夜。该片是上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文艺片之一,反映了一代年轻人的心声。
这以后,霍克息影两年,专心于自己更感兴趣的写作工作,推出了个人的第一部小说《最炎热的州》(The Hottest State)。
1997年,霍克重返大银幕,主演了新西兰导演安德鲁-尼科尔(Andrew Niccol)执导的科幻杰作《千钧一发》(Gattaca),在剧中饰演遗传上有缺陷的文森特。他不能进入由试管婴儿组成的精英阶层,但他最大的梦想却是成为太空人。这部影片还给霍克带来了另一个收获——结识了一起担任主演的大美女乌玛-瑟曼(Uma Thurman),同时此片也成为两人的定情之作。
2001年,霍克在警匪片《训练日》(Training Day)中饰演菜鸟警察,与黑人巨星丹泽尔-华盛顿演对手戏,将菜鸟面对老油条的迷茫与正直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片的出色表现,霍克获得了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不过,霍克始终觉得兴趣比事业重要,他随后在一年中与好友、名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两次合作,先主演了《磁带》(Tape)。接着又在其编导的新概念动画片《半梦半醒的人生》(Waking Life)中,重现了《爱在黎明破晓时》中的杰西这个角色。这部影片的制作方式十分特别,前期场景用数码摄影机拍摄,然后由动画制作软件对真人影像进行绘彩加工,使真人和动画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在视觉效果上具有突破性的创造。这是一部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画片。这一年,他还执导了他的影片处女作《切尔西墙》(Chelsea Walls)。这部影片描写了一天中在纽约著名的切尔西酒店(ChelseaHotel)里的艺术家众生相,入选2001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除了电影以外,伊桑-霍克还活跃在舞台上。他与一些朋友斥资创建了纽约剧院公司(New Yorktheatrecompany),他担任艺术指导。霍克的个性极强,在挑选剧本时向来不以钱为原则。2003年,他的第二本小说《灰暗星期三》出版。
被公认为金童玉女的伊桑-霍克与乌玛-瑟曼于1998年5月1日成婚,爱女梅雅-雷(MayaRay)在两人婚后的两个月——7月8日出生。完美的东西总是比较脆弱。2003年,这对夫妻先后在拍戏时传出绯闻,瑟曼是跟昆汀-塔伦提诺,霍克则是跟女模特简-珀佐。两个人通过报纸互相指责了一番后终于在去年宣布离婚。
情场失意的伊桑-霍克再次出发,全力发展自己的电影事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爱在日落余晖时》、《机动杀人》、《血溅13号警署》三部电影推出。除了《爱在日落余晖时》是跟老友理查德-林克莱特再次合作的文艺片之外,另两部都是惊悚、动作类型,看来霍克这次是要“投笔从戎”,认认真真地在电影圈搏杀一番了。孙阳/文
小档案
Ethan Hawke
生日:1970年11月6日
出生地: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
身高:178CM
主要影视作品:
2005年 《血溅13号警署》(Assault on Precinct 13)
2004年《爱在日落余晖时》(Before Sunset)
2004年《机动杀人》(Taking Lives)
2001年《训练日》(Training Day)
1997年《千钧一发》(Gattaca)
1995年《爱在黎明破晓时》(Before Sunrise)
1994年《幕后谎言》(Quiz Show)
1994年《四个毕业生》(Reality Bites)
1993年《天劫余生》(Alive)
1989年《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