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这个建筑暗含灵性(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07:05 北京青年报
这个建筑暗含灵性(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王弄极

这个建筑暗含灵性(组图)
天文新馆成了孩子们的新乐园

这个建筑暗含灵性(组图)
摄/王晓溪

  西外大街南侧,老天文馆坚实厚重的穹顶之后,一座玻璃建筑将知识与趣味、科学与人文、过去与未来汇聚一起———这就是北京天文馆新馆。

  投资近3亿元、建设3年的北京天文馆新馆落成试开放的第一天,近3000名观众和航天英雄杨利伟一起,率先领略了高科技打造的“神奇宇宙”。

  新天文馆建筑规模21594平方米,装备着世界首个数字实时全天域投影系统,拥有我国惟一的300毫米口径太阳真空望远镜,世界上最先进的3D动感剧场首次采用了船舱式坐椅,我国最大最先进的4D动感影院的特效也是匠心独具。

  近日,记者走访了正在北京逗留的天文新馆建筑设计师王弄极。

  天空下的北京天文馆新馆就像是一个浩瀚宇宙的缩影,在京城的街头一隅闪耀着神秘而深邃的气质。如果说建筑是会说话的,那么这个通体透明的、可以在某一部分柔软地弯曲为迎风摇曳的形态、内部包含着巨大管道的玻璃盒子试图在讲述着什么?它的设计建筑师、美籍华人王弄极道出了这个建筑暗含的灵性———它是一个展现相对论、弦体理论等现代天体物理学抽象理论的艺术舞台。

  颇具儒雅之风的王弄极把他幼年时仰望苍穹的热情释放到北京天文新馆之中。2001年3月,在保留老馆的前提下,北京天文馆新馆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招标,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与美国王弄极建筑事务所合作的方案中标,成为实施方案。现在,天文新馆已经成为北京街头上一处引人注目的景观,作为设计建筑师的王弄极却姗姗来迟,近日从美国来到北京的他初次看到了落成后的北京天文新馆,在宏大的茫茫京城遥望天文新馆,王弄极感觉到这个建筑仿佛是他有意遗落的一句话语,它是茫茫宇宙的一部分,却又在伸展腰肢和臂膀,试图让人们看到无尽宇宙在某一个瞬间的万千风情。

  和北京天文馆新馆有缘

  记者:当初新馆招标,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王弄极:说来我和北京天文馆新馆真是有缘,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知道要盖新天文馆的事了,那时天文新馆好像曾经想通过开发商来做,作为他们的开发项目,我在1999年还接触过一个有关的开发商。那段时间,关于天文馆的各种方案都在讨论,包括拆不拆旧馆等等。直到2001年,政府决定保留旧馆,在旁边再盖一个新馆,决定以招标的方式选取建筑方案。我有个在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朋友,他曾看过我1998年设计的沈阳科学馆,认为设计理念很新,时代感也很强,于是找到我,告诉我北京天文馆新馆招标的事情,让我赶紧准备一个方案竞标,就这样,我和天文新馆有了10年的感情之路。

  记者:你花了多长时间准备方案呢?

  王弄极:时间很紧,就两个星期的时间,如果把打印、邮寄等时间扣除外,也就10天的时间,最后还竞标成功了,对我来说是件非常荣幸和骄傲的事情。

  记者:当时招标对你的建筑方案提出具体要求了吗?

  王弄极:有一些功能上的要求,还有一些“端庄、大方、现代感强,能突出科普意味”等词,这些都是很笼统的要求。我的设计方案市里领导很喜欢,所以我很感谢他们,不然现在的天文新馆也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让新馆和旧馆对话

  记者:北京天文馆是建国后北京第一批大型建筑之一,外观是一种西方古典式的构图手法,给人以一种肃穆的感觉,那么在新馆的设计上,怎么能做到新与旧的和谐并存呢?

  王弄极:我想新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与旧馆相辅相成,有对话关系,如果说旧馆是天体,那新馆应是围绕在其周围的时空。新馆以较单纯的体量插入老馆的南侧狭长空间,让新馆成为老馆的一面背景墙。

  记者:天文馆建筑自身往往成为人们对宇宙形态描述的载体,旧天文馆造型语言中的均衡、对称和稳定的构图原则是20世纪早期天文馆的代表。它是人类始于毕德哥拉斯、完善于牛顿的经典天体物理学对宇宙秩序理解的建筑学表达。而你在设计新馆时,基于时代的进步,怎么样来阐述一种新的宇宙观呢?

  王弄极:这个方案体现的是我个人对21世纪天文馆主题的认定。我试图从相对论、弦体理论等物理学概念中获取灵感,形成建筑语言。北侧立面是一面30米高的玻璃幕墙,幕墙在靠近老馆穹顶的部分轻柔地弯曲,这一设计理念来自相对论中关于大质量物体的引力可以使其周围空间弯曲的理论,这种处理手法不仅是对相对论的具象图式,更重要的是使新馆幕墙与老馆相距9米轻柔拂过,从而化解了两者的紧迫空间关系。在主入口处,向内弯曲的双曲面中空玻璃幕墙超越了人们对于入口的通常空间体验,既是对“虫蚀洞”的拟态,也将玻璃材料的热塑性特质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里,穿越遥远时空的捷径———虫蚀洞,在概念上转换为内、外空间的连接通道。玻璃幕墙里面四个形状不规则的玻璃桶体扭曲着穿出玻璃盒子的束缚伸出屋面,其设计意象来自弦体理论中弦体结构的数学模型的片段。这四个“弦体”的内部分别是3D数字化太空剧场、4D环幕影院和楼、电梯等竖向交通空间。它们赋予了外形规则的北立面以动感与活力,为这

  片谦逊地退在老馆背后的背景墙增添了表现力。

  记者:很有意思,通过对现代物理学中相对论和弦体理论的建筑学拟态,天文馆这一钢材、玻璃和水泥的聚合体与宏观如宇宙、微观如粒子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联系在了一起。

  王弄极:现代物理学正在改变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审美倾向。人们意识到不对称、不规则、偶然性、混沌正是宇宙的内在本质之一,并在其中发现了有别于严谨、对称、秩序等传统美学法则的美学新源泉。总之,天文新馆建筑立面中空透的玻璃、金属等现代建筑材料和双曲面玻璃、“弦体”等现代建筑语言与老馆庄重、均衡的厚重体量形成的鲜明反差,标注出二者在时间上的跨度与设计思想上的变迁,为天文馆建筑群增添了历史性特征。

  记者:那你觉得新馆和老馆相比,在展示功能上主要有哪些不同呢?

  王弄极:在展示空间的组织方式和展示手段上,新馆与老馆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当今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展示设计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展示手段多样化,突出娱乐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新馆在仅约6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中就设有三个影院,正是反映了这种发展趋势。其次,老馆展示空间的组织方式是各部分泾渭分明,展厅与天象厅各自独立,条理清晰。而新馆的流线组织则是水乳交融,即把各个影院和专题展厅嵌入固定展区。各个影院和专题展厅是亮点,而固定展区提供整体展示背景。

  完成了我75%至80%的设想

  记者:这些想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很大吧?

  王弄极:对,但好在我们遇到了来自政府、施工单位等各方面的全力支持。这次的玻璃是三度弯曲的,是我先用电脑模型做好,再教城建单位怎样做出效果,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此我们特意从美国引了一个软件过来,他们也认真地学习了,因此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技术断层,我们协力合作,沟通得非常好,施工图和电脑模型密切联系,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所以才有现在的新馆。

  记者:实施过程中,你回来的次数多吗?

  王弄极:也就五六次吧,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不用每次都飞来飞去的,我们经常通过网络联络,有时也会派我的人来看一下,整个过程很愉快。

  记者:看到现在的新馆,你觉得与你当初的设想还差多远呢?

  王弄极:75%至80%都做到了,很难得,所以我说我非常幸运,让我很骄傲,尽管有些小瑕疵,但已经是非常好了,中国向上发展得很快,几乎让全世界嫉妒。

  记者:你所说的瑕疵是什么?

  王弄极: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说……我这次是新馆开放后第一次进去,觉得新馆里被放置了很多奇怪的东西,比如进口处是大花瓶,还铺着红地毯,我知道这可能体现了人们对新馆的喜爱和重视,但我看着觉得很奇怪。此外,新馆里面还被“涂抹”了不少,在门口装了一些灯,像是描了眉毛。还有一层居然设置了商品部。我在地下一层设置了咖啡厅,是可以聊天吃东西的,在国外,是不允许边吃东西边喝水边参观的,国外的博物馆也就是博物馆,天文馆就是天文馆,不会有什么红地毯之类的装饰。其实在规划书中也写着不在一层设商品部,想法是很先进的,但实施起来可能又会回到老路上,可能设计师通常会想法天真一些。还有标书中也提到了停车要求,对广场也要求很高,但现在看着也似乎差了那么一点点,像是衣服穿对后,附件没戴好,不知是否和预算有关系,很可惜。但总的来说,我已经很骄傲了,只有在中国才能把我的这个方案实施,我1993年设计的波兰哥白尼纪念馆现在才说要动工,以前一直缺少资金。

  记者:你认为新馆与世界上的天文馆相比,能处于什么位置呢?

  王弄极:不是我王婆卖瓜,我认为这个新馆是最棒的,非常超前。

  用建筑表达对科学的热情

  记者:你怎么看北京的建筑?

  王弄极: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师来中国,我个人就是受惠者,在别的地方这个新馆是盖不好的,造价太高,人工太贵,美国又都盖完了,已经没有再大空间。我认为北京的建筑是更精炼更成熟了,能用很少的东西表达建筑的含义。

  记者:这种简单的设计是否是国际趋势?

  王弄极:算是目前的主流吧,现在被称为是超现代主义,讲究通透、光线、材质、特质,设计很简单,但简单不意味着廉价,通常要用更贵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建筑说白了算是有钱人玩的工具。这种主流之中,也有一些大师依然在做难度极高的建筑,制造风尚。但通常说来,也是造价很高、设计颇为辛苦的建筑最终会留下来,就像埃及的金字塔,它们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记者:从天文馆新馆来看,你对天文地理也很有兴趣?

  王弄极:是的,我是台湾生台湾长,然后去美国耶鲁大学学建筑学的硕士课程,毕业后就跟着别人做,积累经验,1993年设计了哥白尼纪念馆,参加了波兰的一个建筑双年展,获得第一名,当年我自己开了建筑事务所。喜欢天文物理是我小时候的爱好,我高中的时候就看《相对论》了。

  记者:那为什么决定学建筑了呢?

  王弄极:因为我觉得数学不够好,但是我又想学理工科,于是找到了建筑这个专业。科学知识引导了我的建筑之路,我看了很多科学书,但我认为自己还是个建筑师。建筑是表达思想和文化的,其实伟大的科学家也都有超凡的想象力,他们也不仅仅是所研究的那一科优秀。我认为建筑师也是需要有想象力的,我希望自己可以用建筑表达对科学的热情。

  作者:肖扬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