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8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琼瑶电影掀起爱情文艺电影热潮
20世纪60年代,台湾的电影业开始蓬勃发展,国语片经过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渐取代台语片。1964年,台湾第一代导演李行首次将琼瑶小说搬上银幕,拍成《婉君表妹》及《哑女情深》,开拓了国语片广阔空间,也开启了琼瑶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序幕。爱情文艺电影在过去台语片的苦情戏中就有体现,但真正用一种特定的表现手法营造出特别风格与氛围,并确立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则真正要归诸于琼瑶电影的出现。而绵延40年来,它始终站在注目和争论的中心,琼瑶率领着她小说中的男男女女,和那些难以忘怀的电影和音乐站在她那个世界的入口处,也回望着曾经充满纯真情怀的时代。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1965年,王引导演的《烟雨濛濛》,是归亚蕾的银幕处女作,她扮演的就是差不多40年后电视剧版《烟雨濛濛》中赵薇所扮演的陆依萍,归亚蕾因为这个角色获得第四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琼瑶与平鑫涛的爱情故事被传为一段佳话。
70年代的《彩云飞》打破了当时的票房纪录。 1983年,《昨夜之灯》的票房惨败终结了琼瑶电影时代。 琼瑶小说第一个被改编成电影的是《六个梦》中的《追寻》,也就是《婉君表妹》。 正是1964年《哑女情深》的热卖,形成了跟风拍摄琼瑶电影的潮流。
1964年的第一波浪潮
上世纪60年代初的台湾,1949年以后在台湾出生的那一代人逐渐成长起来,他们需要有一个人来为梦想代言,需要有一种符合他们口味的小说或者电影,而台语片和那些苦情戏显然已经不能承担这个重任。于是,琼瑶应时而生。
出手最快的当属同李行开启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的中影公司,他们一次买《六个梦》中六个故事的版权,准备全部拍成电影。第一个被搬上银幕的,是《六个梦》中的《追寻》,也就是《婉君表妹》。随后是由《哑妻》改编的《哑女情深》,导演依然是李行。而就票房成绩而言,正是《哑妻》的热卖,造成了跟风的主因。
归亚蕾:琼瑶引领时尚和审美标准
1965年,王引导演了《烟雨濛濛》,此片是归亚蕾的银幕处女作,她扮演的就是差不多40年后电视剧版《烟雨濛濛》中赵薇所扮演的陆依萍,归亚蕾因为这个角色获得第四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据归亚蕾本人回忆,“当初《烟雨濛濛》在台湾选女主角,我很幸运被选中,当时我只有18岁。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开机时间延期,而且推后了几年,他们与我也失去了联系。
再次决定开机时我已上了专业表演艺术学院,他们又来艺术学校来选演员,结果还是选中了我。琼瑶的戏当年在台湾可谓独走一路,很多想演戏的女孩子都想上她的戏,因为琼瑶的戏几乎是谁来演谁就火,她捧红了很多影响台湾一代人的演员,也引领了当时年轻人的时尚和审美标准。“
宋存寿《窗外》版权起风波
琼瑶电影热吸引了当时台湾最优秀的一批导演,如李翰祥、白景瑞和宋存寿等。宋存寿与琼瑶的缘分很是有趣。整个70年代,得到琼瑶认可的琼瑶电影一共有22部,而1972年由宋存寿导演的《窗外》则不在此列,这部作品是在没有获得拍摄版权的情况下拍成的,并因此引起一场长达一年的诉讼,最后的结果是影片未能在台湾上映,有关人员被判刑,但却令林青霞一举成名,并从此成了琼瑶片当仁不让的代言人。可惜在台湾的观众无法一睹其在《窗外》里的清纯倩影。
1973年再度风光无限
1968年琼瑶和扶助她成名的皇冠公司成立了“火鸟”公司,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拍电影,但是成绩并不如人意。进入70年代虽然琼瑶电影依然大行其道,但因为武侠及功夫影片的异军突起,光彩一度黯淡下来。但是1973年开始,却再度风光无限。
1973年,60年代琼瑶片的重要导演李行心情复杂地回来拍下了打破票房纪录的《彩云飞》、《海鸥飞处》、《心有千千结》。70年代琼瑶所有的作品,在她开始写作的时候,不再是一位作家单纯写作的状态,而是预计到了改编电影的可能,有的甚至是专为导演的设想而写。而70年代中期开始,一般都是小说出版时,电影就已开拍,小说封面上的主人公画像,就已经是以电影中的主人公为模特。
“金盆洗手,退出江湖”
进入80年代之后,一成不变的琼瑶电影,和其他风格近似的文艺片开始受到冷遇,琼瑶电影风光不再。1982年,《问斜阳》拍竣,照例要在春节档期上映,而另一家有特殊背景的影片公司,为争抢这个档期,将一只血淋淋的狗头放在了电影院董事长的车里。“巨星”于是放弃了这个档期,琼瑶夫妇出国度假。
1983年的3月,最后一部台湾拍摄的琼瑶电影《昨夜之灯》上映。上映前,“巨星”公司在《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上,刊登出整版广告,宣布“金盆洗手,退出江湖”。温情脉脉的琼瑶电影时代终结了,但中国内地“琼瑶热”正在此时开始掀起热潮。
花絮
琼瑶先生平鑫涛谈琼瑶
缘起缘灭电影梦
从事写作多年的琼瑶在生活困难之际在平鑫涛的杂志上发表第一部小说《情人谷》。在他的全力帮助下,琼瑶迅速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他们两人的爱情故事更被传为一段佳话。
平鑫涛在《皇冠》杂志上曾经回顾过他和琼瑶的电影之路:
“《六个梦》是电影梦的开始,一切从一个小女孩开始,她名叫婉君。对琼瑶而言,她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活生生出现在银幕上,的确是一种奇异体验,但是把‘小媳妇’身份改成了‘表妹’,却让琼瑶感到遗憾。”
“有一天,在一场西片试片会中巧遇白景瑞,他恳切希望到意大利拍一部片子,他有这样的意愿但没有任何剧情的概念,琼瑶为他的热忱感动,答应考虑。就这样,琼瑶完成了小说《人在天涯》,演员有当红的林青霞和秦祥林,我们也被应邀‘探班’,记得当天,正值林青霞22岁生日,我们在海外为她祝寿,很有意思。”
“我们把公司命名为‘巨星’,一切都应该是巨星级的。《我是一片云》未映先轰动,二秦一林也被奉为文艺片翘楚,也是‘巨星’最佳班底。琼瑶常说写小说必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我们拍片的原则,也必求‘感人肺腑,赚人热泪’。”
“‘狼狗头事件’使我们放弃了那一年春节档期,自我解嘲说是明哲保身,内心深处却对电影的热情顿萌怯意。我们更发现观众口味转变,武侠片风起云涌,血腥社会写实片更应运而生。那么是不是到了见好就收,急流勇退的时候了?对,我们应该这样做。”
(摘编自台湾《皇冠》杂志2004年1月599期)
电影笔记
琼瑶的爱情乌托邦
内地这边真正开始看琼瑶,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在台湾,风潮早退,代之而起的是更乡土或更现代的悲情书写,琼瑶也正被人诟病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滥情代言人。琼瑶的成长期是在60年代初,当时正匮乏对私己情爱的干净勾描,琼瑶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更重要的是,琼瑶对传统礼数的珍视,深得当时正欲恢复纲常伦理的台湾知识界的下怀。琼瑶深知影像对她的作品有推波助澜的功效,她很早就做好了文字转化成影像的准备,后来又自组影视公司,使“琼瑶”二字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并延拓至今。
琼瑶的第一部电影是李行执导的《婉君》,李行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靠近与琼瑶准古典式的悲苦相映成趣,在票房和口碑上均获得双赢。一时间,琼瑶成为台湾这一孤岛最醒目的文化表征。爱情的纯而又纯俨然化作台湾人对理想的憧憬,这一憧憬还传染至整个华人群落。琼瑶声称无宗教信仰,但在她的文字里,却视爱情为最大的也是最终的信仰。社会羁绊和经济困境在琼瑶所谓的爱情面前,全都只能是虚晃一枪,并彻底被“爱情”所击溃。
一个有趣的现象,李行、白景瑞、李翰祥、宋存寿也算是导演大家,但一遇到琼瑶,他们这些男导演,全都成了琼瑶的牵线木偶。他们在琼瑶的大作面前,疏于表达所思所想,而心甘情愿地呆在琼瑶所经营的爱情乌托邦里而乐不思蜀。
80年代,琼瑶热在内地升温,史蜀君拍摄了她迄今为止篇幅最长的电影《庭院深深》,而曾拍过《小街》的杨延晋则拍起了琼瑶电视剧,这二人让我们认识了李芸、宋佳和陈红。再后来,琼瑶的老搭档刘立立执导的电视剧《几度夕阳红》再度在内地引起反响。这使琼瑶认识到内地也能使她的爱情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传说。《梅花三弄》、《婉君》、《青青河边草》纷纷出笼。这次高潮虽无60年代在台湾那般风光无限,却更有穿透力。那时的荧屏几乎充斥了琼瑶或琼瑶式的电视剧,也印证了儿女情长永远是茶余饭后的主流。
关于《还珠格格》,除表现出琼瑶的创作力不减之外,更证明琼瑶对时代脉搏的轻巧把握。武打、宫廷的介入自能与当下人等的审美趣味应合。更有趣的地方在于,琼瑶塑造了“小燕子”这一看似反传统的人物,这才是琼瑶匠心所在,更是琼瑶与时俱进的胆识在闪现。
40余年来,琼瑶还是那个琼瑶,永远的爱情至上,永远的风花雪月,这在世界亚文化史上也算是一个奇迹。仿佛不变的不是琼瑶,而是一代接一代的“我们”。
赛人
采写/整理:本报记者张悦孙琳琳、010-6319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