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罗大佑三毛《血疑》海报《少林寺》海报《排球女将》海报《大话西游》海报
上世纪70年代生人,度过了一长段平淡而清澈似水的日子,这拨人现在尚算青春,但青春已隐现尾巴。2005年了,70年代生人,最大的35岁,最小的26岁,他们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群体。与60、80年代生人相比,前瞻后顾,他们“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他们从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终于有人混成了“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温暖的少年时光
流行电视剧:《血疑》、《排球女将》
偶像:小鹿纯子、史泰龙
70年代生人,是吃着爆米花、滚着铁环、弹着弹珠长大的一代,他们曾举着长长的江米条,吹着“大大”泡泡糖,充满喜悦地看着一把白砂糖怎么变成一团蓬松的棉花糖;他们曾收集过小袋酸梅粉里的小勺子;曾梦见一休、花仙子、蓝精灵、阿童木们张臂飞来。想想,《血疑》是70年代生人最早迷恋过的日剧了,那个浅浅一笑、清纯的山口百惠,永远沉浮于他们的记忆之海,《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则让多少孩子向往了“晴空霹雳”。电视广告“日立日立黑他其”还罢了,最烦的是,霍元甲刚刚现身,一个女人便端一篮西红柿出现了,于是“住楼住楼,用水发愁,不是没水,水压不够”……走进电影院,是《少林寺》里武僧们伴着“嘿哈”而踏出的深坑,是冰天雪地间凌空跃下的李连杰,是《第一滴血》中力敌群雄的史泰龙,是《妈妈再爱我一次》中母子相见时的痛哭失声,是瘦瘦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咿呀”一声亮出门户。
花开花谢的青春
流行歌曲:《恋曲1990》、校园民谣
流行话语:“I服了YOU!”
从《恋曲1980》、《恋曲1990》到《恋曲2000》,罗大佑唱出了70年代生人的心曲,难怪他近年举办演唱会时,总有70年代生人专程坐飞机前往,门票再贵也在所不惜,跟着罗大佑一起唱歌,重温歌声中当初的那份执著、投入与单纯。《大话西游》横空出世后,70年代生人最先接受了周星驰无厘头式的话语方式,到处要别人“给个理由先!”想想,真是“I服了YOU!”周星驰对70年代生人的精神殿堂进行了梁摧瓦飞般的解构,斜穿下一束束荒诞而自由的光线。“校园民谣”的流行则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就一夜风行,草坪上,一把把简易的吉他丁丁冬冬弹奏起对青春的感喟,“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歌声中,他们眼前仿佛出现了“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出现了“同桌的你”,歌声中,大学毕业的他们拿着简历四处奔走,他们在各个岗位上尽心尽力。他们期待着,“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歌声中,有他们花开花谢的青春岁月。
最后一批文学青年
流行宗师:金庸、琼瑶、汪国真
70年代生人拥有一个庞大的文学青年群体,也许,他们是最后一批文学青年了。那时,总有人借阅琼瑶的小说,陪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主儿去迎风掉泪、见月伤情,那些纯粹、理想化的爱情传说,深深影响了70年代生人的“谈情说爱”方式,欲语还羞的一封封情书在课桌下面悄悄传递。金庸使这代人在平庸的现实中充满激情地大做其白日梦。长发飘飘的三毛则以另一种姿态,忽而行走于撒哈拉大沙漠,忽而宣告“春天不是读书天”,使他们惊讶、感慨。还有汪国真,他曾以简单、真诚而不免直白的诗句,占据了他们一段闪光的日子,你看,“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曾被我们那样工整地抄在笔记本扉页。文学情怀中,他们曾有的理想、抱负,面对着日益变幻莫测、光怪陆离的一切,那就让他们擦亮眼睛吧,“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现在开始……”熟悉的旋律,使他们万分感慨,他们当年曾在“轮刮眼眶”或“挤按睛明穴”时四处张望,现在,他们要好好看看自己的行程了。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曾被他们喜爱的郑智化这样唱道,星星点亮的灯会一直照耀,70年代生人正肩负重任穿梭于都市流光溢彩的霓虹之中,而生活之流只能不舍昼夜地日夜奔流,流向远方……本报记者 王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