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音乐 >正文

王力宏携《心中的日月》来京 融入大量民乐(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1月29日05:01 新京报
王力宏携《心中的日月》来京融入大量民乐(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发布会上,王力宏向大家展示了脖子上的饰链,那是他自己设计的龙形文字。本报记者徐万涛/摄

  本报讯 (记者李志明) 昨天下午,台湾歌手王力宏来到北京和媒体见面,随之而来的,是他的第十张个人专辑《心中的日月》。在这张唱片中,王力宏将大量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合在了hip-hop音乐中。王力宏在发布会上表示,希望能够以一己之力开发华人嘻哈音乐,让中国的民族音乐被全世界认知。

  《心中的日月》是王力宏入行以来的第十张个人专辑,近几年中,他顺利地摆脱了刚出道时的阳光偶像形象,以一个词曲、制作全才的音乐人角色重新让歌迷认知。在《心中的日月》这张专辑的制作过程中,他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到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等地采风,录音采样了大量的民族音乐。为了体现音乐的中国风,他不惜放弃了从小便熟练运用的创作模式,绝大部分作品都是用“宫商角征羽”的中国五音作曲法完成。

  发布会上王力宏解释,“心中的日月”在藏文中的读音便是“香格里拉”,有“人间仙境”的意思,他这次云藏之旅,一路收获了许多感动,因此专辑便以《心中的日月》为名,希望能够带给华语乐坛一种新鲜的力量。王力宏入行以来的mv导演处女作《竹林深处》也在现场首播,画面中,王力宏先后用自己设计的龙形文字、竹林和国画来表现歌曲中的中国主题。此外,他还在专辑中特别翻唱了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送给自己的新疆好友艾斯卡尔,这首歌中除了运用了新疆乐器外,还特别加入了蒙古族的喉音唱法“呼麦”。

  最后王力宏表示,在世界的版图上,中国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但中国的音乐在西方的认知度还远远不够,希望借由自己的努力,将更多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和西方音乐相结合,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

  采访王力宏

  “民族音乐是永远也用不完的”

  新京报:听了你的这张唱片,发现里面民族乐器的采样多得惊人,你自己有没有统计过有多少种?

  王力宏:大概有六七个不同民族的。其实我录了很多,但用到的大概只有5%.这次采风前后加起来虽然只有三周时间,但几乎用了半年时间来做准备,也得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和很多当地音乐学院的帮助。最后没有用太多,因为这毕竟是一张嘻哈乐的唱片,而民族音乐是永远用不完的。

  新京报:我听你翻唱《在那遥远的地方》,里面对喉音“呼麦”的运用非常让我惊喜。

  王力宏:因为你听过,所以会很惊喜。没听过的人很多都不相信这个声音是从喉咙里发出来的,我以前在美国上学,只是从书本和唱片中知道了这种唱法,而且以为只有图瓦族的人会唱,到内地后,发现很多蒙古族的人都会,这次在歌曲里面的便是一位蒙古老歌手。在台湾,我身边有几个朋友也尝试练习,发现真的很难。

  新京报:从你被内地认知的第一首作品《龙的传人》开始,我发现你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

  王力宏:我从小在美国长大,是那里的少数民族,对中国的概念也很模糊。直到第一次回国,发现走在身边的都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和我一样的人,真的觉得好兴奋,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故乡。我不但要寻根,还希望把自己民族音乐中有价值的部分发掘出来。

  新京报:无论在台湾还是内地,流行音乐还是摇滚音乐,总有大量的复制者,完全模仿西方音乐的模式,而有着美国背景的你和陶喆,反而会更关注民族的音乐。

  王力宏:在中国的环境,只做西方的音乐反而不够国际化。我从小学音乐,受的都是古典、爵士的正规教育,回国后发现了中国文化中很有价值的部分。正好现在嘻哈乐是国际主流的一种音乐,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性很强,于是我就想到把中国风的元素和嘻哈乐相结合,就是我说的chinked-out.“chinked”在美国俚语中是对中国人的蔑称,和说黑人是“黑鬼”一样。但谁都不能否认,黑人音乐在西方的流行音乐中的巨大作用,现在很多黑人说唱歌手反而会频繁地在歌词里面用到“黑鬼”这个词,表现了一种勇气和信心,重新定义这个词汇,我想做的也是如此。

  新京报:以优质偶像的形象出道,你的外形曾经一度成了你作为音乐人的障碍,可能会有“长得帅的人一定没实力”的误解,你有没有想过改变形象,比如蓄起胡须。

  王力宏:顺其自然就好了,不用太刻意,平时在录音的时候我还是很邋遢的,见歌迷还是要整洁一些,怎么改变形象也好,最后还是要用音乐说话。

评论 | 锦瑟华年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王力宏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