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作为中国话剧百年史上创作和演出最密集的地区,集中了大约40%以上的院团和演出。国外剧团来华演出也常常首选北京,但娱乐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与日益多元化,让话剧越来越因自身固有的创作形态和生产模式所束缚。2008年,随着经济的变动,北京的话剧市场经历了哪些变化?话剧该如何逐渐挣脱非主流的文化形态,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呢?
市场:不断整合 多元格局呈现
2008年,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王延松导演的《日出》、苏乐慈导演的《于无声处》,王晓鹰导演的《霸王歌行》等等,无一不是剧场满满、反响强烈。对于一出戏剧来说,被关注就是成功,被强烈关注更是巨大成功。白岩松看完《霸王歌行》后说:“我现在开始痛恨项羽了!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项羽的悲剧,让后世多少人从中接受了教训,选择了让自己成为刘邦的人生道路!”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上世纪90年代很先锋的一些东西,现在大家都可以接受了。当代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格局,实验戏剧一方面影响了别人,一方面也促成了多元格局的形成。北京一家影视公司的负责人说:“多元化话剧形式的出现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目前话剧市场正处于不断整合的阶段。”
虽然北京最大的两个话剧院团——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在2008年的话剧市场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两个院团创作体制的日渐固化使其创作活力明显不够旺盛。活跃在舞台上的主要导演,人艺仍集中于林兆华、任鸣、李六乙三位,而国话则为王晓鹰、查明哲和孟京辉三位,越来越多的民营剧团以后起之秀的势不可挡,在不断繁荣的话剧市场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2008年的话剧市场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话剧与影视的联姻。影视剧的走红,也带火了话剧舞台。话剧版《鹿鼎记()》是金庸(blog)首次出售舞台剧版权,话剧版《奋斗》(blog)同样以不可抵挡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年轻观众。这股潮流让人不禁联想,话剧版的《赤壁()》是否也将在不久与观众见面?
一位戏剧评论家表示,商业戏剧用现代营销、广告、明星效应和草根情结等一切可能的手段为话剧争取了新观众。如果没有这些新观众的入场,话剧今天可能会萎缩与边缘化。从长远而言,话剧要真正融入艺术和娱乐的大生态,就必须开放自我、开放竞争。
剧场:开创“场制合一”
剧场是一个剧目的终端销售地点,没有剧场,剧目就无法和观众见面,而剧场太少,则会让许多剧目“胎死腹中”。伦敦有800万人口,有1100个剧场;纽约有1200万人口,也有1000多个剧场。北京人口上千万,但剧场有多少呢?剧场比别的国家少1000个,剧目就会少上万个甚至几十万个;剧场少,场租就高,演出制作方盈利自然就变得更加困难,无形中阻碍了演出市场的继续发展。
随着小剧场在2008年的蓬勃发展,剧场运作和戏剧制作一体化的“场制合一”小剧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蜂巢剧场、第一个四合院小剧场、北青盈之宝剧场的诞生就是“场制合一”的典型范例。
被奉为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2008版《恋爱的犀牛》演出之前,导演孟京辉用了半年打造专演场所——蜂巢剧场:高达7米的镜面墙体、悬在观众席上空的床、巨大的跑步机以及一池水景。“蜂巢”剧场的概念,除了是为犀牛打造的“专卖店”外,它的另外一个重要身份是北京青年先锋戏剧的基地。孟京辉是今年北京青年戏剧节的艺术总监,他为2008年青戏节每部作品提供了4万元左右的资金支持。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