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拉OK作为源于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舶来品,曾如龙卷风般在广州形成“风暴眼”,进而席卷了中国各大城市甚至边陲。还没有哪种大众文化娱乐方式像卡拉OK这样迅速普及。走过八十年代质疑审视的“彷徨”,九十年代由小众娱乐向大众娱乐的巅峰时刻,进入21世纪,量贩式KTV的大量涌现,至今触摸式设备下的“PARTY”私密空间狂欢,卡拉OK业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八十年代
麦克风引发姓社姓资讨论
对于浸润K厅业数十年的关耀文来说,带着日本血统的“卡拉OK”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直到90年代,人们对它的好奇与争议从未停止过。
著名文学评论家黄树森回忆起当年K歌的往事。“80年前后,广州挑起了开放改革和现代化的开端。拿麦克风唱歌就是资本主义?这要从刘德华在东方宾馆唱歌说起。”80年代,全中国第一个音乐茶座在广州东方宾馆产生,而著名的刘德华是第一个在东方宾馆唱歌的歌手。“在音乐茶座,很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得很复杂。”黄树森说。现在,我们去唱卡拉OK拿着麦克风高歌是何等容易,但在当时,就因为唱歌的人要不要拿麦克风争论了很久:“这个争论不是文化局长、宣传部长能解决的,因为当时大家都争论说,麦克风就是资本主义,不拿麦克风是社会主义。”
1988年1月,东方宾馆与日本株式会社合办“东方卡拉OK”,这家广州最早的营业性的卡拉OK歌舞厅从此开启了K厅之门。“卡拉OK在中国一开始只在个别五星级酒店出现,通常专供外宾休闲娱乐,价格昂贵”。人们很难相信,原来自己竟然可以如歌星一样对着话筒唱歌,还有美妙的伴奏,在舞台上一样可以星光熠熠。与此同时,这种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的“纸醉金迷”娱乐方式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复杂情感。
九十年代初
唱K曾是权贵象征
卡拉OK从日本传至港台,一度非常流行,真正落户内地是在1991年7月1日,广州市金嗓子卡拉OK夜总会的开业。这家夜总会开在广州吉祥路上,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卡拉OK厅。自从有了这第一家,很快卡拉OK就风传到内地。
“K厅刚兴起时,生意十分好做!”现任广州市丽影盛会量贩式KTV负责人的关耀文向记者描述了当年的场景,九十年代初,广州K厅数量不多,当时高档消费品还不普及,K厅一马当先装上了空调,并装配了当时少有的大电视供顾客唱歌用,前来K歌的大多为权贵官员,消费一掷千金。“当时唱K是定出一个最低消费标准,按房间收费。前来消费的客人一晚消费两三千元很普遍,有些客人专点价格不菲的洋烟洋酒,仅洋烟酒商家都有钱赚。客人也不像现在消费者那样精明,在买单时很豪爽。有时候因消费最低限度还没达到,客人买单时都会主动提出再多消费一瓶洋酒”。
黑胶袋提回走私歌带
当时“唱的歌多为港台歌星的‘靡靡之音’——邓丽君、徐小凤、罗文、许冠杰。唱片公司以香港为主”。为此,这些在国内根本不可能买到的歌带,K厅经营者不惜以多种渠道想方设法买到歌带。每换一批歌带,都会吸引众多尝鲜者大展歌喉”,关耀文告诉记者,“为了能及时地更新K厅的歌曲,每隔一两个月都要冒着风险从走私贩子手里提回歌带,两手提着几个黑胶袋,袋里装得满满当当。这些歌带不同于我们现在看到的歌手原唱MV带,都是一些卡拉OK伴唱风景带——港台的唱片公司请人拍一些风景,俊男靓女跳一下舞,摆拍一下就制作好了”。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