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时K厅数目不多,整个市区也不到5家,人们对娱乐场所的消费要求也不是很高,K厅各方面都不及现在这么规范。由于消费高,那时唱卡拉OK对大多数市民还是一种奢望。” 关耀文说。
九十年代中后期
手写曲目递给DJ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卡拉OK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宝丽金”、“飞图”等港台唱片公司纷纷到广州淘金,以往只有权贵能够消费得起的K歌以“平价”飞入寻常百姓家——包房100~300元就可连唱3小时以上,更便宜划算的是卡拉OK大厅,2元~5元就能点唱一首。
在广州生活了40多年的黎姐,谈起当时卡拉OK的“盛况”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大厅中央的舞池周围摆满沙发和桌子,桌子要编号,厚厚的歌曲目录每桌一本,客人要点什么歌先写在纸上,再由服务员交给DJ。
苦等四小时轮来一首歌
当年黎姐单位在五羊新城,附近的“金桥”K厅成为自己邀上同事常去的地方。“在单位附近的宾馆喝喝下午茶,稍晚点再到K厅去一秀歌喉。”
但对像黎姐这样的普通消费者而言,轮候需要足够的耐心。“唱一首歌要排队等半天,有时7点多就来了,快到打烊时4小时都还没轮到自己点的歌”。
从K歌大厅步入包房
这种“等歌”的状态在90年代中期得到改善。随着大碟变成VCD小碟,点歌方式电脑化了,炙手可热的DJ也转变成电脑系统操作员。“从原有的编码手写选择到在点歌台的电脑中选歌,快捷简单。一台集成电脑中存有上千首歌,客人按照编码进行选择并确认,电脑按照所点歌曲的先后顺序自动播放,也可进行优先播放设置”。
97年前后,卡拉OK开始被推上中高档消费路线。包厢按小时、分时段收费,黄金时段加酒水香烟零食,一般得花几百、上千元甚至更多。当时的消费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小时收包房费,酒水另算;另一种是套餐消费制。
黎姐回忆说。“90年代中后期,卡拉OK变成大众消费,K厅发展也达到鼎盛时期,一提娱乐方式,人们就是去唱K!
本世纪初
家庭K歌与量贩式KTV兴起
2000年,黎姐一咬牙花了4000元买回音响、VCD等设备,干脆在家唱K。“VCD碟到处都能买到,10多元一张也消费得起”。与黎姐类似的人不在少数。天河城主售家电的工作人员刘小姐告诉记者:“顾客一进店,看得最多、问得最多的也就是音响与VCD,生意好时一上午就可卖出20台以上”。
“但在2000年左右,开始出现的量贩式KTV再次掀起新一轮唱K风潮,尤为重要的是这种花费不多的方式将学生一下子吸引到K厅。”据介绍,这种KTV以分时段计费的模式经营,客人可以自己通过电脑点歌,并享用KTV提供的自助餐或平价酒水饮料。
“K厅开始附设自助餐,这种集娱乐饮食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不但唱K再次受到大众的追捧,而且使人们到K厅的消费多样化。”堂会的相关人士认为:“早点、中餐、晚饭、消夜一应俱全,不仅受年轻群体喜欢,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有时到K厅并不是为了唱歌,而是乐于在K厅享受无拘无束的美食。”此外,在“钱柜”唱歌的同时,还可以花费10元灌录一盒60分钟的TDK磁带。
2004年,“PARTY”的概念被引入KTV, KTV可算是聚会的理想场地,一间包房把门一关便是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可以纵情地与朋友狂欢,也可以安静地聊天或洽谈业务,无人打扰。
发展饮食是K厅未来趋势
时光飞逝到2008年,K厅以先进的设备吸引了社会的各个群体。“目前的K厅分为大众娱乐的量贩式和以商务客人为主的夜总会两种。量贩式K厅的出现,使卡拉OK回归了唱歌、交际的原始功能”。至于未来发展,关耀文认为,K厅将着重在饮食方面找出路,“人们不仅对唱歌的环境有要求,还对饮食环境与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特色酒楼小包房将有望直接进入卡拉OK”。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