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赵海城:如何保持中影集团制片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15:05  中国电影网

  引文:2007年,中国电影集团制片分公司成立,集团总经理助理、时任中华横影视公司副总裁的赵海城走马上任,担任制片分公司总经理。成立制片分公司充分表明了集团对于打造完整产业链的决心,制片是产业链的重中之中,对此韩三平董事长提出了树立“赵海城品牌”的宣言。两年来,中影集团在制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江七号》、《赤壁》、《梅兰芳》等大片在国产片票房榜上呼风唤雨;“青年导演计划”致力于培养与发掘新人,并推出刘江的《即日起程》、宁浩的《银牌车手》等新锐影片;以新版《红楼梦》为代表的电视剧制作、新媒体视听计划正在稳步发展和实施中;在保持宣教功能的前提下,主旋律电影也在思考类型化创造、市场化营销的可能性。

  在赵海城的带领下,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在业务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赵海诚说这与中影集团上下一致的重视、集团自身的优势是分不开的,然而通过采访,我们认为赵海诚本人稳重务实的品质、钻研业务的精神、求新求变的思路、纵观行业的眼光、服务业界的态度、加上大将风度与胆略,更是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电影网专访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赵海城,听他深入分析中影集团制片业的精细发展之路。(采写/牛萌)

  一、 赵总,从您的角度来看,中影集团成立制片公司的初衷是什么?在成立制片分公司之后,集团制片领域有了哪些变化?你曾经笑谈自己是“打板子的人”,这句戏言怎样理解?

  先从第一个问题说吧,集团成立制片公司是去年。在此之前集团在创作生产这一块有几个职能部门,分别有策划部,制片部,包括制片财务,然后从各自职能角度对一部影片的创作生产进行管理。带来的问题就是权责不是很清晰,出了问题不知道该去处理谁。另外就是集团这几年创作生产的要求,比如说重点影片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与国内外合作的大片越来越多,所以从这两个方面讲,制片分公司就应运而生。

  当然从第一个意义上来讲,原来找不着有问题该处罚谁。现在成立了制片分公司,我作为第一负责人,肯定首当其冲,有事就找我。这是一方面,从另外一方面也能看出来,集团对制片、创作生产的重视。因为从集团作为电影产业集团的角度来讲,它是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相对比较完整的,制片处于产业链的之首,是集团相当重视的。也可以看出来,当然说被打板子是从压力上来讲,但是从积极的角度来讲可以看出集团的重视。

  二、韩三平董事长一再强调建构“中影品牌”,它包含了产业链上的一系列要素,而处于龙头地位的就是“赵海城品牌”,您对此有什么样的深入阐释?

  从集团的角度来讲,希望能做人性化的管理,所以就把各个主要部门负责人拎出来,那么制片就是赵海诚,营销就是蒋德富,然后发行是许兵和赖侁。

  从打造中影集团制片品牌的角度来讲,实际上还是在于拍什么东西,制片就是要围绕着做什么样的项目,内容产业最主要的是强调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制片分公司全面负责中影集团的电影、电视剧、还有其他一些新媒体视听节目等所有内容的创作和生产,这些都由制片分公司来统一负责,最主要的还是电影。

  电影从集团董事会到部局主要有这几大块要求:第一大块就是重点片。重点片的创作和生产一直都是集团特别关注的内容,这是中影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最重要的一块,作为制片公司我们也是倾尽了所有的人力物力重点保证这一块。第二大块是青年导演计划,第三大块是市场主流大片。

  除了刚才介绍的重点片、青年导演计划等之外,中影集团还有一块工作重点是市场主流大片,包括今年来取得很好票房成绩、广大观众也特别关注的《投名状》、《长江7号》,包括我们即将要跟观众见面的《梅兰芳》《赤壁》(下),《南京!南京!》,这一类主流市场大片我们还是力求在保有已有的创作人员组合、比较好的资金组合,也就是大片、大阵容的基础的前提下,我们也是尽可能去增加这些市场主流大片的民族元素、文化元素,能够再让观众在满足视听享受的同时,也能通过这些大片来感受中国的文化,感受到编剧、导演的人文情怀。所以它也不是简单地说就是大的投资、大的明星。其实集团近一两年从《投名状》到明年的《南京!南京!》,都有这样的一种追求。这应该也是我们制片分公司特别重要的一块内容。

  在创作生产上我们既要有当下的,又要有近期的(明后年)和中长期的,比如说三五年以后的规划。我们不仅要从剧本抓起,还要寻找在这方面有建树的、有潜力的编剧导演,或者是一些同业公司,保持一种非常好的合作态势。像前几年集团的《云水谣》《张思德》,和这几年的《胡同里的阳光》《天堂凹》,包括现在正在拍的《天安门》和《建国大业》,这都是集团从建设到布局相当重视的重点影片项目。从制片公司来讲这是第一个工作重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三、赵总,“青年导演计划”作为中影集团创作生产的重点,它具体怎样扶持青年电影人才?它对于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贡献在哪里?怎样评价青年导演在市场上的表现?

  从电影创作生产角度去讲,集团的第二个重点工作就是青年导演计划里的影片。从集团角度来讲做青年导演的电影的战略意义,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对整个电影行业、中国电影产业的责任。

  实际上从集团包括从集团的组成单位,比如说北影,还有其他跟创作生产相关的,比如说还有韩总、史总等,一直都致力于对年轻导演的电影项目的发现和扶持。从明确中影集团有这个计划之后,我们就从《即日启程》开始,跟其他合作方也分别有些项目在开展和推进,包括现在正在拍着的一部叫《超市》。这一块包括你们网站都要跟一些关注这个计划的年轻人一起分享一些信息。我因为是在最前沿做这个事,有一些信息和心得需要通过你们网站去让大家了解。中影集团会坚定不移地去致力于扶助青年编剧、导演的创作和生产。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种重视、推进肯定又是要根据自身的作品来决定,比如说这是部什么样的作品、要怎样去打造、怎么要去包装,包括市场的反应。它会根据这些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这在节奏上可能不会是一窝蜂、不会是什么时间段都有,它会根据作品自身的情况和市场反馈来决定,主要是市场反馈。

  说到市场反馈就必然要说到票房。青年导演的电影项目确立的方针之初,就已经表明了投资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因为企业如果是想挣钱,那可能会去做其他的一些大片,做青年导演的项目就会有一些产业责任、社会责任在里面。

  但也不是说做青年导演的电影项目就可以忽略市场,不是没人看、赔钱也无所谓。某种意义上来讲,青年导演的电影项目计划推出来,在市场上获得怎么样的认可、应该怎么样去包装和推广,让更多的观众去关注它,反而在某种意义上会制约这个计划的顺利推进,通过已有的和正在做的,我们也在对计划进行调整,比如说要吸取些教训,比如说从制作到营销到发行,都要规避一些风险,也是在不断地探索和调整。当然在这一块,我们还是希望所有关心这个计划的年轻人和合作公司继续关注、合作、支持。同时也希望媒体和观众能够对这个计划的影片给予关注和爱护,因为未来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和宁浩,都会从这个计划中产生,这个是需要产业内部和外部、全社会对这个计划的呵护和支持。

  四、除了电影制片之外,制片分公司在制片格局上还有哪些板块?在这些业务领域上进展的情况如何?从整体上来看,制片类型越来越丰富,需要集团哪些环节的进一步配合?

  以上我向你介绍过的这几类都可以叫做是传统视听节目,因为它是在电影院、电视上播放。现在新媒体越来越发达,集团从董事会到办公会都能感受到和注意到这个变化,所以从去年开始就启动了新媒体视听节目计划。面向的是新型的传播渠道,比如说网络和手机。这个计划我们已经开展了工作,但主要还是带着开发、研发的性质,因为在这块拍什么样的内容、用多长时间、是怎么样的演员结构、怎么样跟观众见面,它的传播途径包括不可回避的赢利模式问题,都跟传统的电影创作生产不太一样。所以我们也是开发了很多项目,跟各相关合作公司比如说媒体、网络、手机等的合作也很活跃,互相探讨的空间也比较多、比较深入,但是我们在投拍上也还是保持着比较谨慎的节奏。

  到目前为止我们有20部已经成型,跟我们合作的公司是光线传媒,我们共同投资,也是希望在跟观众见面之前能够跟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一些媒体去合作,做一个月的试映。包括我们也请了一些观众、一些专家,对这20多部新媒体试听节目进行提前观看、提出一些意见,我们也根据这个进行一些调整和修正,也是希望把这个范围再扩大,也会对于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比如说到底是拍三分钟还是两分钟,还是可能会更长,或者是不是就从原创剧本,还是从大量的年轻人自创之后放在网上的节目开始。我们会结合新媒体试听节目的特点,可能就不强调从原创剧本着手,可能就是从一个导演或编剧手里拿过来一个视频,就可以跟他开始合作。这些都需要通过更为广泛的交流和更大范围的了解与认可来调整我们的计划。

  从电影上主要就是这么几块。现在作为门类最全的电影产业集团,还准备上市,中影集团在成立制片分公司之后也不久也要求我们要做电视剧。到目前为止通过制片分公司我们也投资了4部150集电视剧,还在做一些新的电视剧项目的开发。

  在这一块呢,主要的问题就是集团的电影制片很有影响,会有很多的精品。一方面是制片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就是集团的宣传发行优势。宣传发行的优势和制片的基础结合起来,会对一个企业和作品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所以韩董事长讲的品牌不是单一的品牌,他讲的是集团的几个主要的产业点上的共同结合,打造一个统一的产业品牌。

  从这方面来讲我们急需要解决的就是电视剧的发行问题,目前我们采用的都是与合作方合作,通过有经验的合作公司去确保投资回报。集团要是想在电视剧创作生产上做强做大,就得有自己的发行团队和渠道。按照集团的要求、制片分公司要做的、电影电视剧的从剧本开发到制片生产管理的事情很多。所以我说的“被打板子”不是一句戏言,而是一种实际的情况,而且是随时会被打板子,因为事情很多,涉及到尤其是制片过程当中,拍片中不出问题不正常,出问题才正常。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其实事务很繁重,压力也很大。

  五、目前中国电影的制片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面对这种多样性的挑战,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从成立伊始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么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的的优势在哪里?如何保持这种优势?

  关于怎样去保有集团目前的制片优势,怎样进一步去发展的问题,从资本的角度上来讲,集团是单纯的国有企业,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大,在这个海里面,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在不停地进行碰撞和合作,可能还有博弈,在这个范围内应该不管是集团,还是制片分公司,都应该从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自身的位置要有一个特别清醒的认识。目前集团在这个范围内讲,有它的优势,这也是用不着不好意思,是确实的情况。这种优势为什么能有,首先是从集团整体、领导班子对制片创作生产的重视。集团不光是因为专业公司、业内最大、做电影多年的优势,光有这点还不够。

  集团有制片优势还是因为上下一致的重视,这种重视又不是在于谁讲几次话,它实际上具体体现为对创作团体的重视。比如说制片分公司就从集团整体的战略发展要求体现对制片的重视。比如说编导,我们的工作原则就是要著名的编导要服务好,资深的编导要交朋友,年轻的编导要致力于去发现和扶持。说到年轻人,今天的年轻人和原来也不一样,不能说好或者坏,哪对他有好处他就去哪儿发展。当然这种好处不是说多少钱、对一个致力于影视创作生产的年轻人来说,一个对他的专业诉求、工作结果有一个专业评判、专业呵护的团队肯定是他最想呆的。从制片分公司的角度来讲,我们是把这种重视化为具体的行动。做内容产业首先是要有项目,基础上首先是人,写剧本的人,拍剧本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会做成最重要的工作,这也是集团得以保持优势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因。

  另外还有一块就是现在的集团确实是一个专业集团,不管是现在的集团还是过去的北影、儿影这几家成员单位,它几十年来都做电影,它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我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机制,它不是简单的几条规程,而是整个集团各个方面的一套机制,这种机制也不是说作为国有单位就一成不变、多年固守,它是根据中国电影制片业的不断发展来调整的,是与时俱进、不落后的。

  与民营公司或者外国公司、比如说好莱坞公司相比,我觉得我们的制片管理、不管是从生产角度,还是从财务管理、包括法律管理,都不差。那可能也是使集团在制片方面保持优势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一块就是刚才提到的制片公司作为中影集团整个产业链条的一环,它的下游营销和发行包括影院等其他方面形成的合力,也是促使中影集团优势得以形成、得以优于别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这个方面不是唯一的,这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意思是一样的。没有片子、没有好东西,那么你营销力量再强、制片发行力量再强也不行。回过头来讲,你有好东西,但是权力不在我们这儿或者是营销团队不够强、做得不好,那么好片子也出不去,这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我觉得,在接下来,如果要保持这种优势,对自身的劣势要有特别清醒的认识。我觉得在这方面,如果说我们站在今天中影集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就像讲它的优势一样,首先还是人。可能这个人才的问题并不光是其他企业涉及,像IT、金融这些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行业,猎头公司挖人很厉害。集团的各级领导都在讲要重视人才,但是从我做具体工作的角度来讲,怎样去落实到汇集人才,是一个切实的问题。人才的具体问题是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怎么样去吸引和凝聚在行业周围活跃的创作人才,服务也好、交朋友也好、培养也好,归根结底不是几个人的事,而是集团从制度上到机制上都应该有的一个相对可持续发展的规程。这个人在这个位置上就重视这个人,那么不是这个人呢?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矩,换了人了这个东西可能就没了。怎么样去面对这些创作人才,长效地吸引他们,要有相应的一些配套的东西。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集体做创作生产具体工作的人员,或者管理人员,或者是策划人员,怎么样去让他们不能固步自封,有一个打开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当然这个问题也有两个方面,这是人自身的需求,还要有制度和机制让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在这个团队和集体中能够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所以首先还是人。

  在这方面之所以我提到劣势,不管是我自身的感受,还是最近各单位都在组织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确实我们也在找问题,这方面确实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这方面不把它有计划、长效地,不是一时一地、因人而宜的问题来解决,那可能会导致有一个时期集团创作生产的优势会丢失。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真正面对好莱坞,把我们的主流电影做好。

  另外还有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制片上的优势是跟集团上的营销发行、影院、制作和基地都关联在一起的,带来了一种优势,同时也会有一些劣势,如果不注意避免,优势也会转化为劣势。比如说怎么样面对市场,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口味越来越不一样的、推广成本越来越高的消费市场,怎么样把它做精细了。比如说有些地方就是需要上硬广告,有些地方就是需要有两个博客在互相写点东西,怎么样把这个产业优势做到最细微的地方。把它的各个品牌结合起来,它应该是往更精细的、更专业的、更能够在市场上取得先机、出奇不意的、能够把这种优势的组合朝向这个方向,这就会使劣势转化为优势,否则可能也会带来一些劣势。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随着影院的增加、银幕的增加、观众观影人次的增加,影片越来越多,大片子发好、做好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将来大家都可以做,比如说今年的《画皮》也不是中影集团做的,再往下比拼,从制片到营销到发行,比拼的是一种可能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种优指的就是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一种别致的投入,这一块也是需要注意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8364;

更多关于 中影集团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