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对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来说,主旋律电影创作的特殊性在哪里?它在创作生产上的突出问题是什么?主旋律电影有没有可能进行类型化创作,需要从什么方面进行改变?
所谓主流电影我觉得,从集团的角度来讲,有政府主管部门需求的影片,比如说大家习惯说的主旋律,这一块从制片的层面上应该好好研究,不是说这个领导说两句,那个部门喊几句口号,而是要真正地解决问题。现在有一个特别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有些主旋律电影确实不好看,这个不好看在某种意义上它体现主流意识、中国元素、民族特色。小到观众需要的赏心悦目,大到党中央和政府强调的发展“软实力”,它都会有很大的问题。反过来比如说我们看好莱坞电影,我们可能不经意看到大牌明星演的,情节也是非常传统和俗套,但是最后它体现出来的是对美国的一种热爱、或者对人性当中真善美的颂扬,而且还很好看,而且还受了教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怎么样把我们的电影,尤其是带主流意识、民族元素的东西做好,这不应该只是政府要求或喜欢的一种行为,而是应该实实在在地把它当成中国影视制片业特别急需考虑的一个问题。实际上从政府主管部门对电影的要求来讲,主旋律多样化、必须三性统一、必须多样化没有问题,怎么样做到?它是我们产业的劣势还是继续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是一个需要研究、需要像我们这样具体在一线工作的人的重视,不是说大家都不当一回事儿。
就刚才提到的美国片,我觉得我们的主流意识影片、或者说主旋律影片应该类型化。这个类型化应该来说从我嘴里说出来,绝对不是在评论和搞学术。我确实觉得我们在这一块做得很不够,我们搞电影创作生产的人应该要有相应的人力物力支持。我们做什么研究呢,我们就得研究像做面、做烟,研究这个面到底应该怎么配料做就好吃,烟怎么样做别人就会买。人从审美欣赏的角度来讲,实际上人为什么到时候就愤怒了、到时候就哭了,到时候就开怀大笑了,在影院一个半小时相对封闭的空间当中,它总有一些规律,在这方面我们就得研究,而这种研究最好的借鉴就是美国的类型片。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好这种所谓主旋律的、主流意识的、有中国文化的、老百姓喜欢看的、愿意掏钱去买的影片的创作生产。
市场是不是好,资金是不是充裕,大牌明星是不是多,制片经验是不是丰富,给编剧的稿酬是不是高,这些是决定一个集团或一个地区产业是否可以占领优势地位的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是最重要的还在于你得拍电影。我自己看介绍好莱坞书的时候看到迪斯尼的创始人,它现在做得那么大,做出来的品牌到处都有,它最初也什么都没有,就自己画了一个米老鼠的形象,然后拍了片子,到最后拼的是你的东西是不是观众爱看。所以我觉得这一块是最应该、最希望能够发展起来的,也是因为我们在这方面还不足,在这方面如果我们希望保持优势,那么这一方面应该是特别重要的。
七、作为一位资深制片人,您多年来与业界广泛和深入地接触,那么您如何评价中国民营影视企业?中影集团作为国营影视企业龙头,与这些民营企业之间怎样展开合作与竞争?
国内现在有一些民营企业我看着很有希望。我在一线工作,接触了大量的民营包括国营和海外公司,我觉得资本性质不是最主要的。钱是国家的还是个体老板的还是外国的,这不是主要的,钱在某种意义上第一个是保障,它可能是保障人生活的最基本诉求,或者是保障某个功利的目的,经济的或是政治的。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本质就是都是希望把钱投进去再把钱挣回来。我觉得更为主要的体现它的区别的在于它是什么样的团队、什么样的人、还有什么样的相应的工作方法、机制,这个是最主要的。不能说因为它是国营资本就好,民营资本就不好,外资就必然强大。比如国有资本,中影集团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外资企业比如说八大公司,我曾经跟华纳合作过,包括其他的一些企业,它在程序管理上和其他方面也有很多问题,也有那些所谓的争斗、内耗等问题。民营资本也有它的优势,尽管小,但是它会在你不经意的地方慢慢把自己做大做强。于冬的保利博纳就是这么做起来的,大家当时都不注意这些片子,我跟他一块出差,到电影市场他就买人家不注意的片子,他最初发行的时候拎着拷贝四处走,所以我觉得不在于它是民营还是国营还是海外。还是在于它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机制下,在做什么样的事、这是最主要的。
在中国民营资本在影视、在电影上的这种进入从大的方面讲是很有功劳的。因为从传统上来讲也就是几家大的国有制片单位,或者是十几家省级电影制片厂来做。那么从整体上,政府主管部门去把拍电影、做电影的门槛降低,只要是符合一定的要求,这种业外资本,尤其是大量的民营资本,都可以进入电影,都可以做出品人,首先把中国电影市场给活跃了,把中国电影的投资市场给活跃了,所以我们现在能有年产量400多部的这个局面。
当然回过头来讲,民营资本的介入对整个产业也有一些影响,这种影响比如说一些不好的东西、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包括比如说片酬、稿酬这些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有些演员,一些民营资本也很不负责任地就是玩票,只要你来,不管多少片酬都给你,也有这样的事。某种意义上把这个市场搞坏了。当然在大家涌入的时候肯定是什么都有,好的也有坏的也有,那就是需要从整个政府主管的角度来讲,除了有这种给予一定的条件,门槛放低,可进入性增加,可能还要一些行业管理,怎么样去规范这些东西。
通过我接触的民营企业,所谓民营企业就是有一类更为准确的业外资本,就是跟影视文化完全不搭架的企业,他们也在渴求对这个市场有最专业的了解,希望找到最好的人,我找哪个编剧才是最好的,什么稿酬合适,找谁来拍这个电影成本才能控制得住?这个时候就需要这个行业,不管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相应的行业协会,要赶快有一些规范和规矩。
归纳起来还是那句话,不在于它姓民姓国还是姓外,在于谁来做,用什么样的机制来做。我目前看到国内有些民营企业做得也是非常好,从我们集团、从制片分公司,从这个角度去跟这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合作,首先是从集团的层面上保证利益最大化,项目投资回报最好的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不管是得到的指示还是获得的原则、从合作的角度来讲,必须是优势强强联合,不能随便一个资本跟一个公司就合作,肯定是合作的某些方面中影集团是不太强的,比如说他可能是在推广上有优势、可能是在音像上有优势、可能是在海外的某个区域有优势,这是合作的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从我具体去执行的角度来讲,没有区别,大家都一样,投资面前股东无大小。别说你是投10%,还是50%,这里面不分民营的怎样、投资小的怎样,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制片分公司也注意这一点。所以我跟制片分公司的员工讲,作为国营企业的一个员工,我自己的工作标准说起来也很低,但是实现起来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不能输于一个民营企业的员工,也不能输于一个外资企业的员工。假如说国营企业就人浮于事、节奏慢,这绝对不行。我也是注意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跟这样一些公司去学习,学习人家一些好的地方。民营企业不是一文不值,也不完全是好的。还是那句话,我觉得不分资本性质,就看是什么人在做。
八、经济危机是目前难以避开的全球性话题,制片业直接面临着电影投融资和市场,您对此想必深有感触。那么从您的角度来看,经济危机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是什么?
29-31年,那个时候美国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在萧条,但是电影产业得到发展。那天跟小刚导演在一块谈别的事的时候,他说他也认真了解了这叫做“口红效应”,什么叫“口红效应”呢。就是大家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再没有钱去吃大餐、去旅游,去买房买车,这些东西消费不起,但是人又得消费呀,那么口红最便宜,买个口红自己也可以美一美,所谓的“口红效应”就是经济萧条带来的一种现象,因为电影票相对于各项消费来说比较低廉,所以大家去看电影,促使当年美国电影业有蓬勃发展。但是今天业内人士、媒体也都在从这个角度、从这次的金融海啸去看美国电影,包括在预期分析研究中国电影发展的机遇。我觉得有些东西想像,但有的东西并不完全是。这次的金融海啸到底对国外,比如说对美国、日本的经济实力主干能够影响到什么程度,我也许不能说太多。但是这一次金融海啸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与当年美国电影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还不太一样。国内的各种消费、包括旅游、住房、汽车等等有没有到那种说,我现在买不起车了,买支口红吧,这样的程度。整个的中国的消费水平是不是因为其他的东西不行了,我就去买电影票吧,这个我们得仔细想想。首先我觉得在中国人的消费当中看场电影还挺贵的。它可能口红效应未必落在电影上,它可能最后就落在唱个KTV、打个麻将、逛逛商场上面。电影是不是那个必然受益的方向,这个可能要细加分析。
另外,实际上也是通过各种报章来看,这次中国在整个金融海啸当中,我们相对是有自己的优势,包括我们自己市场的庞大,包括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拿出很多的钱来拉动内需,在这个角度上讲跟当年也不太一样。拉动内需包括确定的农村的新的改革方向,所谓的加快城市化进程,都是我们在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同的东西。那可能这一块的需求就大于我们当年在美国市场当中对于口红消费的需求,这个时候比如说当年那些歌舞片、造梦的片子特别受欢迎 ,我们今天把这种所谓的给人银色梦幻、温情能不能就在今天的金融海啸包围下的中国市场上就能够赢得观众,我觉得未必。我觉得这一块还是要立足于我们自己国内观众的需求,这种需求就应该全面客观去考虑,这个时候我觉得还是类型片比较有市场。那种情节紧张的悬疑片未必就不受欢迎,另外还有那些励志的电影,也应该会有市场。
另外第三个考虑,在整体的资本组合上,观众不去消费别的了,都去消费电影了,那么电影投资就多。这一块与好莱坞的合作,也特别需要一种理智的分析。这个时候说美国人没钱了,都到中国来拍戏了,这个不可能;另外一种可能说弄国内房地产的等等投资电影都赔钱了,就不投资电影了,这也不会是这样。我觉得不从国内讲,单纯从海外去说,可能这样一种整体的金融和经济的背景会促使曾经不愿意和我们平起平坐地合作,或者说不愿意和我们真正去合作的人,比如说那些好莱坞的制片人,他可能会改变以往的状态。我们依仗国内的市场潜力、依仗国内强大的内需,反正会给我们以机会,把项目开发、制片上、人才培养上,把这些人才和服务吸引过来。实体经济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些影响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我觉得可能要特别认真地去分析,电影人也一定要去关注。像美国、日本这些国家,我们看到的一些不管是小说、新闻、传闻也好,有时候总能看到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有一些人在特别认真地研究一些问题,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大大提高,方方面面已经有很大的发展。再下来,我是特别由衷地对这次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感到特别佩服。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是精细发展,科学发展就是精细发展,不论是金融海啸下的中国电影,还是如何保持优势的问题,可能最后拼的都是这个实力。资金大不大,会不会炒作,有多少明星,这当然很重要,但是现在更重要的,更根本的,我们现在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情。如果说30年前市场不健全、观众消费能力不强、资金投放力度不大,那个时候我们要做大人气,把这个市场顶起来很难。那么我们现在要保证这个市场不回落,继续发展起来,那么这个精细发展是最主要的。
(摄影/王鑫 蔡春伟)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