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导演孟京辉指导下排练而成的音乐话剧《三个橘子的爱情》今晚起在上海话剧中心上演第二轮。由陈佩斯又编又导又演的悬疑剧《老宅》也将再度来沪,亮相于城市剧院。近来,一批京味话剧纷纷“南下”,抢占上海话剧市场。多样化的北京话剧开阔了上海观众的视野,上海相对成熟的市场氛围也让北京戏剧人羡慕不已。
北京话剧样式多
来自北京的话剧,每一出各有风骨,大大丰富了以白领剧、悬疑剧两大流派为主的上海话剧舞台。总政话剧团的“中国反腐第一剧”《这是最后的斗争》,呈现出多年不见的大戏剧大格局;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的时尚版《红玫瑰与白玫瑰》以性别“反串”为最大创意,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戏;《三个橘子的爱情》则以音乐胜出,虽然该剧情节模糊,但是情绪饱满,音乐动人。
相比之下,上海本土话剧显得风格单一,气势稍弱。正在上演的《钱多多嫁人记》《把他做掉》和即将上演的《浮沉》《好好先生》等,均以夸张的喜剧风格讲述“80后”青年男女的“奋斗”,并且不忘贴上“励志”的标签。以《无人生还》为代表的一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悬疑剧,也将毫无悬念地上演第6轮、第7轮。
上海市场有票房
北京青年导演邵泽辉透露,有投资商找他导演悬疑剧,“因为听说上海的悬疑剧很有票房。”上海某投资商一边赞赏着北京戏剧市场的艺术氛围活跃,一边还是决定在上海投资话剧,“在北京做戏卖不动啊!”以至于汇聚了北京乃至全国一流话剧演员的经典剧目《四世同堂》,首轮到台北演出赚名声,二轮到上海演出赚票房,三轮才回到北京登台亮相。
与北京戏剧市场不同,上海话剧观众多为散客,自掏腰包,并将看话剧视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不求戏剧本身的艺术性,但求有人知道自己去看过戏。
两相结合最理想
除了上海戏剧学院近日推出的挪威“新易卜生”福瑟的荒诞派戏剧《有人将至》之外,上海鲜有非现实主义的话剧出炉。满台仅有嬉笑和惊恐两种氛围,显然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追求不符。
中国话剧史专家、上戏教授丁罗男认为,最理想的观演状态,就是观众有着丰富多样的剧目可以挑选,而戏剧人也能因为辛勤的、充满创造力的劳动得到票房肯定。事实上,最终往往仅有少数剧目可以兼具口碑和票房。目前北京的戏剧在上海赚钱,上海观众为每一部戏埋单,是不正常的——长期如此,必有一伤。最好的就是学人所长,上海的话剧要学习北京的大气和多样,莫辜负了兴旺的观众市场。
本报记者 朱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