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怎样卖?——华语电影海外版权的运作模式与盈利战略
“《李小龙》的海外版权非常火热,到处都在问。我们跟日本人签约,卖了150万美金。是继吴宇森的《赤壁》后最高价的中国片,他们看过片段后说,光是一段打的就值100万美金。”
——文隽(《李小龙》导演)
战略
《李小龙》:先买单再看片
近年华语电影在海外市场频遭冷遇,片商往往要求“先看片后买单”,结果往往要让摄制者快马加鞭地赶出初剪版本“验收”,当然这向来是国际电影节的惯例,影人惟有遵之……但《李小龙》却偏偏将之打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以2分31秒的预告片令影片在短短数日内签走与日本片商的合同。该片导演之一文隽告诉我们:“《李小龙》的海外版权非常火热,到处都在问。我们跟日本人签约,卖了150万美金。是继吴宇森的《赤壁》后最高价的中国片,他们看过片段后说,光是一段打的就值100万美金。”
事实上这亦是《李小龙》片方的“卖招牌”之举:不强调电影的规模及阵容,反借助“李小龙”为金漆招牌吸引眼球,何况李小龙本身在海外影响甚大,片商往往不需要观毕全片,只见与之有关就会前赴后继,故《李小龙》“先买单再看片”称得上是结合影响力与好奇心的成功产物。
《3D肉蒲团》:发挥影展卖片优势
黄漪钧认为,《3D肉蒲团》要打开海外市场必须依靠影展,在题材或主创方面突出卖点,且后期还应将主力集中于全球规模较大的电影市场,以将其余卖埠生意“一网打尽”——“在战略方面我们会会去世界各地大小的影展,首先因为《3D玉蒲团》是导演孙立基第一部个人作品, 所以更有优势可以争逐更多新导演的名头;另外还会去柏林影展, 应可在当地把剩下的地区全部卖掉。”
《刀见笑》:市场间的整体配合
《刀见笑》片方认为,影片能否打开海外市场,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循序渐进的战略配合,为此他们也提出四项运作步骤:1.确定哪些市场有空间;2.确定在不同市场的影片定位;3.确定在不同市场的发行方式和发行规模;4.确定各个市场发行时间的整体配合。
此外,片方更吸收福斯重视版权所有权的经验,不以区域版权分销作为市场重心,反而“化整为零”,利用福斯公司在各地的发行系统或与其他团队合作进行直接发行,版权归投资方所有。在片方看来,这些战略都是影响跨国合作从一而终的重要因素,“整个海外市场连同国内市场是一整个大战略,相互都有影响和牵制,由于我们目前的市场不仅仅是在国内,所以这些战略问题显得更加重要,也更为敏感,国内市场的每一个信息都会影响这个大的战略部署。”
模式
《3D肉蒲团》:保底分红
所谓保底分红(mg,即minimum guarantee),是制作方与海外发行商围绕影片在海外市场的票房收入按比例分帐,一方面能减少本土电影公司进入海外市场所需的发行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因片商买断版权致多数利润被他人赚走的现象,从而分配并平衡华语电影在海外市场的收益。
因此,《3D肉蒲团》无法进入收入甚丰的内地影市,则无疑需要全球化的市场空间为其回本且盈利,通过目前影片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刷新港产三级片的票房纪录似非痴人说梦,难怪黄漪钧自信称:“我们的海外合约都是以保底的形式进行, 票房好就更有分紅。过往本港电影卖出欧美的惯例是少之又少,一般都是以发行DVD等软件來进行, 能在院线上映已是困难, 更遑论有mg,但《3D肉蒲团》条件却是少有的优厚,比如现时仍在洽谈的地区买家很多都是自己找上门来的。”
《刀见笑》:系统化与细致化
归结之下,《刀见笑》的海外销售模式主要是将版权销售系统化,细致化,不依赖影院票房收入,而是拆分版权进行多渠道销售——
系统化。《刀见笑》得以跳脱本土独立制片模式的桎梏,缘于与福斯合作中的系统化尝试:起初,片方深谙好莱坞在合约方面的一丝不苟,何况此时自己已欲投身发行,故“错过发行时机”的风险令他们步步为营;此外,《刀见笑》作为成本不高的独立制作,若与规模甚大的好莱坞公司合作,是否将出现意想不到的麻烦,也让片方对合作趋于谨慎....。.
“但也正因为这6个月的艰难,让《刀见笑》的海外发行变得更为现实,因为所涉及到的版权、物料和法律文件问题要远比在国内发行复杂得多,有些工作如果不是一开始就有系统地进行准备,事后再补是根本不可能的,毕竟海外发行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影院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其他所要求的格式和材质却各不相同,对于质量和内容的要求也千差万别。举例来说,我们为了海外发行准备的发行物料在材质和版本上多达几十种,但这些发行物料都需要经过国外严苛的质量检查,结果每个物料质检之后发现的问题都多达上百个。”
细致化。除进行系统化的销售,福斯公司对版权销售的细致化也令片方受益匪浅,“他们的工业化标准使发行工作形成了一个非常细致的销售网络,所以海外营收不只是在影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院票房只是营收的一小部分,而其他渠道的收入比起影院的收入又更为细分更为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海外发行的风险。”,故,片方采取的拆分与多渠道手法,既令影片各环节利润赢得保障,这对华语独立制作而言,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实践。
风险&盈利
《李小龙》:来龙去脉
《李小龙》拍摄期间,尤为影迷关注的是影片是否已获授权,影片公映后又是否引起“版权纠纷”影响票房云云。但为顺利售出海外版权的同时减少侵权风险,以文隽所言,就是不但投资时小心翼翼,更让负责出品的寰亚电影公司聘请美国法律顾问,“确认李振辉和LINDA母女没有官司纠纷,保证电影不触犯法律。片方才愿意投资拍摄。”
事实上,无论海外市场影响再大,若影片拍摄过程中双方出现类似侵权等官司纠纷,则对薄公堂不说,控告方更会申请禁制令,一旦禁制令施行当即具有国际效用,影片即使拍完也无法公映,何况打开海外市场?因此,文隽此举可谓棋高一着,经法律确认后必将排除诸多限制因素,在海外市场的影片交易过程后更受法律保护,防止“莫须有”的控罪打到国外。
《3D肉蒲团》:技术包票
2000年后,香港电影因台湾市场的衰落而一蹶不振,大制作更是屈指可数,故黄漪钧认为:“以香港的票房来计,无疑是不足以支持拍一部有成本、有制作的3D电影。”
因此,本土片若欲打开海外市场,就必须规避风险,而《3D肉蒲团》正是顺应3D潮流,成功将售出欧美及亚洲多国,以视觉效果优势减少片商对影片盗版影音制品及网络非法下载的担忧,提升版权的商业价值。正如萧定一(中国3D数码娱乐公司执行董事)所说:“唯有提升画面质素制作3D电影,才是业界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它既可杜绝被盗版的风险,亦能吸引更多观众入场,提高票房收入。”而黄漪钧称曾有电影人强调“以同一部3D摄影机及器材来说, 本片效果实比CG的《阿凡达》更出色”,也印证了技术在华语电影海外版权销售过程中削弱、规避风险的重要作用。
C,为什么要卖?——华语电影海外市场启示
“中国电影除了需要好导演,更需要好的制片人。”
——《刀见笑》发行方
启示一:市场需求
2009年,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好莱坞及欧洲影市多不景气,但中国电影却在此时逆市反弹,2009年电影产量多达456部,总票房超过62亿元;踏入2010年,内地影市更在三季度内突破70亿元,增长率超过60%,据《2010-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今年内地影市年度票房有望高达上百亿元。
在此蓬勃发展的环境下,电影公司自然不满足于内地票房及其他多渠道收入带来的利润,索性放眼海外,以此拓展市场空间,由此催生出国际电影节上华语片扎堆的情景。
启示二:制片团队
对不少中国电影人而言,海外版权输赢成败关键在于“接轨”,即言之:若无法在模式及运作方面融合,结局则往往一拍两散、得不偿失。
故,若望在海外市场运筹帷幄,制片人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刀见笑》片方通过与福斯公司的合作,遂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中国电影除了需要好导演,更需要好的制片人,这些工作如果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来整体把控,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一团糟,我觉得制片人的素质是衡量一个地区电影工业化水准的重要指标。”
启示三:人气为首
随着华语影人前赴后继地进入海外市场,影片的版权生意也渐受其人气“操控”,《李小龙》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卖出150万美元天价是为典范。
除李小龙有魅力以“名”卖片,姜文亦属后来居上:新作《让子弹飞》参选戛纳影展时,甚至连主席马可穆勒都向其高呼“电影节不能没有你”,最终也因姜文的亲身出席,令影片赢得高达5000万元的商业赞助,相当于总投资额的一半,同时《让子弹飞》在东南亚地区的版权更卖出120万美元的上佳成绩;此外尚有担任过戛纳评委的徐克,当年其《倩女幽魂》、《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等片都在欧洲地区惊为天人,故待新作《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入驻影展后,仅3天内就与11个国家地区的片商签订版权合约,皆是看重徐克的海外名声。
由此可见,华语影人在国际上的号召力,可称之为打开市场的绝佳机遇,即通过名气让影片的海外版权售出高价,正是事半功倍。
启示四:风格融合
王家卫堪称最早在欧洲版权市场扬名立万的华人导演:1994年,《重庆森林》在巡回影展时就曾火速卖掉各国版权,当中更包括著名的Miramax;1997年,由于《春光乍泄》在海外所售版权甚佳,多年来曾发行美、英、日、法、西班牙、澳洲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多个版本在内的DVD;2000年,《花样年华》在东京电影节香港影展上放映后,日本松竹映画开出一亿日圆(约700万港元)的价格购入影片的发行权,这被称作是“成龙动作片以外最高价的艺术片”;2004年,《2046》在内地的影碟发行权高达1400万人民币..。.
然而,为何王家卫能在海外市场获得如此巨大的市场?相信很大一部分得力于他在欧洲的影响力——围绕风格而言,他独特的个人美学无疑与欧洲艺术电影强调的精神启迪与感官刺激不谋而合,何况他也曾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更凸显出其在欧洲市场得天独厚的商业价值;此外,欧洲影评人及观众也对艺术电影情有独钟,故王家卫这种近乎“纯粹”的风格登陆后,舆论界往往借笔杆盛赞一番,影迷也纷纷掏钱支持,无形中也让王家卫跻身影坛宠儿,继而带动其作品在海外版权销售领域的市场.。.追根溯源,令王家卫赢得大量版权筹码者,正是他个性化风格主导下的产物;
与之“对立”却相似者则是杜琪峰,从《大事件》高踞欧洲电影市场最畅销的华语电影之一开始,杜琪峰作品就成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上的常客,再经法国著名发行公司百代(Pathe)幕后助阵,其欧洲发行权价格自是水涨船高,尤其08年的《文雀》,经柏林电影节扬威后很快被法国买下版权,并于大银幕作公映,更是提升了杜琪峰在欧洲市场的号召力。可见,华人导演得以在海外市场成为版权大热,显著的个人电影风格及与当地文化特色妥善融合的尝试是为必不可少。(阿蒙)
|
|
|